物理課堂教學形式各種各樣,如何讓學生在一節課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是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應該關心的問題,下面就此淺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一 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為學生的“學”,精心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在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不僅有利于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而且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學習能力,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與啟迪。如在授課開始創設導入情境,方法是以教師提問、實驗觀察或習題解答為主,內容大都是基本概念復習、定理定律、公式應用等,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自然引入新課。
總之,創設情境必須把需要解決的課題巧妙地寓于各種符合學生實際知識基礎的事物之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達到掌握本質、領悟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 鼓勵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學習
實踐證明,學生應用多種方式相結合地學習,不僅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需要,也有助于學生物理知識的掌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培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去培養和調動呢?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學習方式。當前的基礎課程明確提出要改變學生單一、被動、陳舊的學習方式,因為它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形成,因此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勢在必行。根據教材內容的分析,可將學生的學習方式分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式學習三種方式。
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個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為學生今后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所以我們教學設計的根基建于該目標之上,應努力做到依據教材,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與發展。
1.有意識地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
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始終滲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且要制訂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層次教學目標,所制定的創新教育目標要能夠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創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高中生的角度,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所遇到的問題,因為有些在教師看來是不起眼的小問題,對于高中生來說卻是一次難得的“創新”機會。教師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演示實驗,也可以是物理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故事,或是學生自己的創新思維回答,又或者是學生自己的創新成果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和創新欲望。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遷移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使其發展成為對科學真理的追求與探索的動力。
2.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師生交流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水平,以保證學生心情舒暢、思維敏捷,使各種智力和非智力的創新因素都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要給予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逐步具有創新的意識。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某個學生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只是簡單地否定學生,而應引導學生在課上或課下審視其觀點,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做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樹立起獨立學習及創新的自信心,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逐步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 提高教師自身的修為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實踐,積極探索,加強學習,認真領會新課改的理念,找準切入點。
1.把握教材
教法可以千變萬化,但教學內容是不變的,始終要圍繞教材展開。同樣的教材不同的教師上課效果不同,其很大原因是對教材的把握程度不同。所以上課前必須鉆研透徹教材,把物理知識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重點不僅停留在教案上,而應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
2.把握學生
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效果也會不同。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有思維的學生,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認真鉆研學生的實際,把握好教學的切入點。
3.把握教法
教學方法是手段,好的方法能“四兩撥千斤”,省時高效。但課堂教學中沒有哪一種方法是萬能的,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對象,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精心研究教法,選擇好教的切入點,使教與學有機地結合,達到最優化。
讓學生多問、善問,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和不斷訓練。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比通過被動地回答問題,更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只有讓學生做提問的主人,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才會更濃厚,學習責任感也才會更強,思維潛能才能更加得以釋放。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