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討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疑難點,根據自己獨立探究學習得到的知識進行的共同討論。有效的課堂討論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啟發學生思考并相互交流意見,還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那么,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怎樣的課堂討論才是有效的呢?
一 巧設論題——有效討論的“起始點”
課堂討論雖然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但并不代表老師就可以袖手旁觀。相反,有效課堂討論開展的前提就是要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初中數學教學的對象是思維和理解能力均處于待完善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特點就是不完全具備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在這樣的課堂討論中,教師首先要給他們創設有效的討論論題,然后再給予正確有效的討論指導,從而才能在有效討論起點的基礎上實現高效的教學。
第一,論題要有價值。有效課堂討論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有價值的討論論題,而論題的價值取決于它是否圍繞教材的重、難點來創設。如在教學“絕對值和相反數”時,本課的重難點集中在正確理解絕對值的含義和會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上。因此,在教學中,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論題:絕對值是一個數學術語,在數軸上,表示一個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那同學們可以思考一下絕對值有什么意義呢?負數和正數的絕對值有什么區別呢?如果有兩個負數,我們怎樣通過絕對值知道他們的大小呢?通過論題的指引,學生很快便投入到了絕對值的探索和論證中。不僅有效地展開了對本課重、難點的教學,還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能力。
第二,論題要易展開。課堂討論論題的創設除了要考慮論題本身的價值外,還要考慮論題是否容易展開。那些不易展開的論題,不僅不利于討論的順利進行,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即使很有價值也是無效的。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三角形的特點,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論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的三角形,通過對這些圖形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有怎樣的特征呢?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再加上教師的適當指引,不僅很快發現三角形都有三條邊和三個頂點,而且還得出有三邊相等、兩邊相等的特殊三角形,教學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樣易于展開的論題,不僅利于學生對本課教學內容的學習,還能引發學生思維的延伸,獲得更多的理解和認識。
二 抓準時機——有效討論的“關鍵點”
課堂討論作為小學數學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它的成效和作用很大程度取決于討論的時機。就像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討論一樣,不是所有的時間都適合討論。
第一,在教材的關鍵處展開討論。之所以要在教材的關鍵處展開討論,是因為這些地方不僅是教學的核心,更是教學上的重難點,僅僅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來理解往往是很困難的。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時,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三角形在什么情況下才能成為全等三角形及利用全等三角形我們可以做什么。因此,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目:全等三角形指兩個全等的三角形,而該兩個三角形的三條邊及三個角都對應地相等,是幾何中全等的一種。已知兩個三角形為全等三角形,如果將它們平移、旋轉、翻折,我們可以發現什么?利用全等三角形,我們能解決哪些問題?這樣,通過對理解難點進行討論,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思路,也更好地實現了本課的教學。
第二,在認知沖突處展開討論。認知沖突雖然是認知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卻也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和參與學習的本因。因此,在學生出現認知沖突時,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并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在沖突中成長。例如,在教學“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時,因為在前一節剛學完同底數冪的乘法,導致在這一節的學習上同學們就很容易與前面的知識混淆,搞不清楚在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中,誰是指數相加誰是指數相乘。因此,我在教學中給同學們出示了這樣兩個算式:(a2)3和a2?a3,通過對這兩個算式的運算討論,同學們很快就厘清了冪的乘方與積的乘方的運算方式。
三 調控評價——有效討論的“保障點”
課堂討論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更需要教師的合理調控和有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有方向、有秩序、有動力的討論中學到真知。
例如,在教學“普查與抽樣調查”時,我在學生展開課堂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大多數學生認為“普查與抽樣調查”其實可以用到很多地方,普查作為全面調查,適于用在范圍不大又需要精確結果的時候;而當調查對象比較龐大復雜時用抽樣調查。聽完他們的表述,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某校擬組織一次春游,為了確定春游的地點,向全校同學進行調查。這里需要用到怎樣的調查呢?如果將題目中的某校改成某班呢?最后同學們得出即便是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情況下也需要不同的調查方法。通過這樣既有調控又有評價的課堂討論,不僅引發了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創新,也鼓勵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討論的開展不僅要注重論題的設計,同時還要在適當討論的基礎上,實現師生的共同積極參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得到提升和發展。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