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并為生活所用,數學亦不例外。縱觀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發現數學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人如果不具有一定的數學知識,將是難以在這個社會立足的。由此可以看出,數學的根就是生活。因此,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學懂數學,并能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就必須將數學融進生活實際來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 新知學習——巧妙借助生活素材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階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的新課導入能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新知的狀態,并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實現高效的教學。那么,怎樣的新課導入才是有效的呢?筆者認為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的導入。實踐證明,通過聯系生活元素進行新課導入,能讓學生從自己熟知的事物感知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的內容時,我是這樣來引入新課的:
師:大家看,我手上有一張長方形的紙,現在我將它對折,然后剪下對折處的角,你們看,我們得到了一個什么圖形?
生:剪下的角展開后有三條邊,所以是三角形。
師:這個三角形有什么特點呢?
生:在這個三角形中,剪刀剪過的兩條邊是相等的。
師:非常好,我們稱這種有兩條邊是相等的三角形為等腰三角形。(在黑板上板書“等腰三角形”)
生:老師,我還發現這個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沿老師對折的線對稱。
師:太棒了,同學們的觀察很仔細。但對稱軸應該是一條線,而這里的折痕只是一條線段,這條折痕我們稱之為等腰三角形的中線。
生:那如果將這個三角形按中線分成兩個三角形,我們就可以通過全等三角形證明它的兩個底角也相等。
師:非常正確。在等腰三角形中,不僅它的兩個底角是相等的,我們還可以推出它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是重合的,它兩條腰上的中線相等,兩條腰上的高相等等等。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通過生活中的元素來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教學,不僅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范圍來認識等腰三角形,更讓學生將等腰三角形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同時,這樣的教學,從一開始便牢牢吸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將學生帶入了探索和發現等腰三角形內在含義上,實現了有效的引入教學。
二 例題講解——注重聯系生活情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的應用主要是通過例題來實現的。并且,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因此,在設計初中數學的教學例題時,要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學習數學,從而實現具有生活情趣的數學教學。
例如,在教學“一次函數的應用”時,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教學例題:
師:每到過年的時候,老師都要去串親戚,但老師的親戚很多都在另外一個城市,每次我都要大包小包的拎很多東西去乘大巴。同學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生:有。
師:那你們知道帶的東西超過多少需要買行李票嗎?知道票價是怎樣計算的嗎?
生:今天我們學的一次函數應該就能計算。
師:很好,那讓我們一起來計算一下這個題目。已知我市的長途汽車客運公司規定旅客可以隨身攜帶一定重量的行李,若超過規定,則需要購買行李票,行李票費用y(元)是行李重量x(kg)的一次函數,其函數圖像經過點(60,6)和(80,10)。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
生:設y=kx+b,則有60k+b=6(1)及80k+b=10(2),由(2)-(1)得出20k=4,解得k=0.2,b=-6,因此可得關系式y=0.2x-6。
通過這樣的例題設計,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是既具有實效,又具有情趣的數學教學。
三 習題練習——靈活回歸生活實踐
數學習題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的主要途徑。它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數學觀念的形成、數學才能的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應僅限于新知的學習,還應落實到數學習題的設計中。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將實際生活融入到習題設計中,才能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又在實際運用中獲得對知識的鞏固提升。
例如,在學習了“列方程解應用題”后,我給學生安排了一組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練習題,具體題目如:五年后你們將會考入大學,假如你的父母想通過儲蓄來積累3萬元為你準備學費,現在有兩種方案,請你幫助父母算一算(用計算器計算):(1)一次性開五年期存單一張,年利率為5.85%,現在應該存入本金多少元?(2)先開三年期存單一張,年利率為5.40%,三年后本息自動轉存為兩年期存單一張,年利率為4.68%,現在應該存入本金多少元?(3)比較兩種方案,為父母選擇最優方案。
通過這樣的習題設計,不但激發了學生解題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
總之,只有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知識。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例題的設計,以及習題的設計都不能脫離生活實際。數學教學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成為利于學生發展、利于社會發展的教學。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