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科學活動課的外延創設校本教材是形成學校特色的良好途徑,本文主要從興趣、經驗著手編寫教材;從回歸生活著手編寫教材;親自實踐編寫教材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科學活動 校本教材 開發 創新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69-01
未來社會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認知能力、素質結構,成為諸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個體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條件。利用科學活動課的外延創設校本教材是形成學校特色的良好途徑,針對教材的開發筆者結合社團活動談幾點看法。
一 從興趣、經驗著手編寫教材
貪玩是中學生的天性,對感興趣的事情注意力較集中,對以前知道的事情更有興趣;直接經驗是孩子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有吸引力的基礎。因此,要想編寫好校本教材,創設學校本身的特色教育,就不能忽視學生的興趣經驗。要以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不能以老師的主觀性來編寫。這就需要對孩子的心理做一番深入的研究,以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內心世界需要老師去研究,通過研究,找出學生興趣的共性,從而編寫適合該年齡段的教材。雖然校本教材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規范的概念,但只要為了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的發展,最終有利于學生發展這一主目標是正確的就可以去應用。如帶領學生去植樹、除草、栽花,甚至養魚、為社區服務等。因為這些事情學生在家中或其他場合多少知道一點,有了一點直接的經驗,會讓中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就會認真地對待每一件在成人眼中覺得很小的事情。作為教育者只要稍加提煉就能編寫出一本理想實用的校本教材來。這不僅符合科學活動課的大綱目標,讓學生“活動”了,而且對學生、老師都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通過活動,把以前模糊的經驗變得更清晰,老師通過活動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二 從回歸生活著手編寫教材
眾所周知,全國各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校本教材的呼聲很高,但又要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的教育理念,這就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創設了難題,我認為應用科學活動課的特點,為編寫校本教材服務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從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去找源泉。古人強調“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觀念早已過時,現在強調的是“蹲下來看學生”。不能總把執教者的觀點、認知和世界觀強加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比如我們科學組編寫的《能源的開發與利用》“石油”這一內容,我們帶社團學生走進身邊的鎮海煉化股份公司參觀,取得第一手材料后,讓學生參與編寫,用他們的語言文字來寫,讓學生教育學生。
現實性是科學活動課程的基本標準。現實性就是回歸到孩子的真實生活中。中學生看世界的起點與大人完全不同。真實的生活是孩子追求的目標,生硬的大道理絕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為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教者完全按照課程內容教學,恐怕事倍功半,甚至一半也達不到。比如《汽油機》一課,先讓學生取來汽油制作燃燒彈進行實驗,再帶學生觀察私家車發動機的工作情況,回課堂再用精彩的Flash課件講解原理,學生學得不再枯燥,這樣的校本教材,既讓學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活動,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回到孩子特有的世界觀里,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質的飛躍,滿足了自己的成就感,也讓校本教材的編寫找到了目標,凸顯了學校的特色教育。
三 親自實踐編寫教材
實踐是科學活動課程開展的必要條件,實踐的根本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發現,并能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動態遞進”教學法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了,“動態遞進”是指教學目標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馬斯洛等人提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主觀能動性,挖掘人的潛能。”教師應該學會“彈性管理”。學會讓學生去實踐。這種條件下完全按科學教材上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有時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這就為校本教材的開發提供了契機,如讓學生學會做家務:燒飯、打掃房間等,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把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當做課外作業讓學生去完成,回校后要寫一篇勞動的方法及體會。有沒有什么問題需要解決,該怎樣改進,通過全班同學的討論,一定能夠了解自己原來不知道的事情。校內也可以開展活動,比如安排學生去打掃學校的廁所,讓學生想出一個好辦法,怎樣才能使廁所每天都保持干凈;或讓學生集體討論發明一種新式工具能代替水,既能節水,又能開發腦智力。提高解決實踐當中遇到的難題是科學活動的最根本的特點。這種能力才是校本教材追求的目標,也最能形成學校的特色教育。但這種實踐必須一步一步地走,只有這樣,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應用科學活動編寫校本教材的途徑有很多,如教師課后反思,在反思中找到突破口;可以反思、互助,專業引領等進行相互補充、滲透、促進都可以創造出好的校本教材。還可以利用地方特色,如小吃、特產、風俗等來編寫,只要肯用心,萬事皆容易。
參考文獻
[1]冉嘉洛.淺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開發[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4)
[2]趙輝.初中化學新課程教材開發與應用[J].現代教育教研,2011(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