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生有相對較多的空余時間來自主學習,教師也經常要求學生預習。然而,預習是把“雙刃劍”,學生在課前進行了相應的預習,會直接接納教材的結論,不太關注形成結論所經歷的過程,即使自己有其他的問題或想法,也懶得進行獨立思考,缺乏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往往被教材牽著走。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思維的惰性,缺少獨立和創新意識,就必然導致教師上課時,有許多知識點學生不去積極思考,經歷其過程,直接照搬教材結論,是一種變相的灌輸教學,與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思想背道而馳。因此,如何在學生預習的情況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個現實并值得研究的課題,下面就從“列方程解決問題”談一談預習的策略。
一 對預習過程進行干預
1.研究預習的困難
對于新知,教師要研究學生在預習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時思維會遇到哪些障礙,這不僅是學生預習的重點,也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點。
在“列方程解決問題”中,學生已經學過了形如x±b=c、ax=c這兩種形式的方程,今天會用什么方法來學習形如ax±b=c的方程呢?哪些同學會在列方程、解方程中遇到困難?這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如何先把ax當做一個整體,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教師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備課,研究學生在預習中會遇到問題,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
2.指導預習的過程
教師要研究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對新知識學習時可能的思維方式以及會遇到的困難,為了提高并檢驗學生預習的有效性,教師應對學生的預習進行適當干預,布置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并給予適當的指導:
第一,設計有針對性的預習題。大部分學生的預習一般停留在看的層面上,很難有自己的思維,也就更談不上進行其他拓展性的預習了。這時就要求教師針對學生預習的內容,布置一些思考性的問題,設計一些練習性的題目,甚至讓學生查閱一些拓展性的知識,讓學生的預習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預習題不要太多,兩三題足夠了。
第二,指導必要的方法和要求。學生的預習往往是看書上的講解、做書上的練習,方法單一,效果差,因此要指導必要的看和做的方法及要求。
首先,閱讀與思考。讀課本的過程就是一個感知新知識的過程。讀的時候要認真閱讀,適當做批注。可以把重點概念、疑難處、學會的、不會的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做標記;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體會、疑問等寫在書上的空白處,最好能列一個簡單的預習提綱。
其次,仿做與內化。在看懂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就要仿照教材的解題思路和過程,做一些類似的練習,看一看自己能不能把題目做下去,有可能的話找人交流,看是否正確,這也是檢驗自己預習效果的一種有效手段。
3.交流預習方法
教無定法,學也無定法,每個人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新課程標準也提倡學法的多樣化,但又強調優化。講課之前,可以留適當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讓其他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方法或優化自己的方法。教師要注意的是:有些好方法有些學生在沒有完全理解的情況下,會認為不好,就不去使用,這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進行方法優化,并且適當進行強化。
二 對教材教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1.教學要求適當提高
有許多教學目標,學生通過預習就已經基本掌握了,這時教師還用原有的教學目標去要求,學生肯定沒有興趣聽講,這時教師就要對教學目標適當拔高、拓展,讓學生再跳一跳,去摘更高一點的、更遠一點的桃子。必要的時候,增加一些和教材相關的課外知識,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教學方法及時調整
不管是新授課,還是練習課,學生預習了,就要增加交流、展示時間的比例。特別是對較簡單的內容,更要以交流討論為主。可以讓學生來講解,教師當欣賞者,適當參與指導。對于學生沒有總結到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這樣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教得輕松。
三 處理好預習和課堂認真聽講的關系
學生有一定的時間預習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預習好了,有助于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課堂上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利用不好,形成思維惰性和思維定勢,容易影響其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堂上教師要多進行一些發散拓展練習,從而提高課堂的新鮮感,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也可以把課堂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教師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僅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新穎性、生動性、靈活性,而且學生同樣會積極思考,每個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對自己的課堂步驟進行適當調整。不能讓預習成為課堂的絆腳石,應成為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預習不全等于自學,對預習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也可以不解決。因為預習是尋疑的過程,在預習中發現問題是預習的關鍵所在,因為有了問題,學生課堂學習中才有目標。有目標地進行學習,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進行預習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方法。因此,教師有必要研究學生在預習情況下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預習達到最優化,讓預習成為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