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與技能。加深對常見數量關系中三量之間相依關系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掌握商的變化規律。
第二,數學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的規律,對計算進行巧算,提高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鍛煉、提高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第三,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性和數學本身的美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1.孫悟空分桃子(PPT)
孫悟空去花果山采了80個桃子,分在了40個盤子,請問每個盤子分到幾個桃子?
80÷40=2(個)
2.被除數、除數、商
設計意圖:“商的變化規律”這堂課包含三個知識點:(1)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就縮小或擴大幾倍。(2)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除數不變,商就擴大或縮小幾倍。(3)被除數或除數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商不變。單個知識點比較好理解,但是當三種情況綜合應用時,學生掌握起來就有一定困難,原因是把商的變化規律的三種情況,被除數、除數和商之間的變化規律相混淆。甚至學生還會把商的變化規律與積的變化規律相混淆。因此這個時候借助一個具體的情境,在學習三者的變化規律時學生就有了形象化的支撐,學習上有扶手可抓。
二 展開、剖析三者關系
1.展開、剖析三者關系
第一,現在要求盤子上的桃子是原來個數的8倍,那是多少個?
第二,請你幫孫悟空想想辦法,怎樣使盤子上的桃子是原來個數的8倍。寫在數學簿上。
設計意圖:從一個基本的習題80÷40=2(個)展開,題型很基礎,但是思維比較發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解決這道題,但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2.學生動手思考、操作(略)。
3.反饋
第一,學情預設1:只出現被除數擴大或除數縮小兩種情況。如:640÷40=16,80÷5=16。
跟進:只能這樣變化嗎?
學情預設2:被除數和除數再次同時擴大,如:640÷40=16,6400÷400=16,64000÷4000=16。
肯定其辦法,引導還有另外的方法嗎?
第二,重點展開,分析。
被除數擴大a倍,除數縮小b倍,商擴大a×b倍。
80 ÷ 40 = 2
×2 ÷4 ×8
160 ÷ 10 = 16
提問:為什么會是擴大了8倍呢?
思考:自己思考——同桌互相說一說——課堂交流。
提問:只能乘2除4嗎?還可以怎么寫?
引導出:
80 ÷ 40 = 2
×4 ÷2 ×8
320 ÷ 20 = 16
提問:此類方法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引導出:數據要和8有關系,不能超出范圍。
提問:誰能用孫悟空分桃子的故事來說說。
被除數縮小a倍,除數縮小b倍,被除數就擴大b÷a倍或縮小a÷b倍。(教學環節同)
80 ÷ 40 = 2
÷5 ÷40 ×8
16 ÷ 1 = 16
被除數擴大a倍,除數擴大b倍,商就擴大a÷b倍或縮小b÷a倍。(教學環節同)
80 ÷ 40 = 2
×16 ×2 ×8
1280÷80 = 16
被除數縮小a倍,除數擴大b倍,商就縮小a×b倍。
思考:能不能被除數縮小,除數擴大呢?
學情預設1:能。
師:那么,請在數學簿上做一做。
學情預設2:部分學生認為不能。
師:那么請在數學簿上做一做,想想為什么不能。
80 ÷ 40 = 2
÷4 ×2 ÷8
20 ÷ 80 = ?
溝通加減和乘除之間的聯系。
80 ÷ 40 = 2
+80 -30 ×8
160 ÷ 10 = 16
如:80+80=80×2,40-30=40÷4,即2×4=8(回到被除數擴大除數縮小引起的商的變化上)。
4.總結
結合板書,請學生說說怎樣的情況商會擴大。
設計意圖:在尋找各個方法的同時,學生自己探索感知三者之間的關系。教師的講授學生的理解停留在表層,一旦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理解得出結論,往往最能在學生的心中扎根。
因此,本堂練習課以學生自我探索為主,老師在其中起著點撥引導的作用。
三 練習鞏固
根據已知算式,快速算出得數:
240÷40=6
(240×3)÷(40÷4)=3×4×6=72
(240×2)÷(40÷8)=2×8×6=96
(240÷2)÷(40÷8)=8÷2×6=24
(240÷4)÷(40÷8)=8÷4×6=12
(240÷3)÷(40×2)=6÷6=1
(240×3)÷(40×6)=6÷3×6=12
(240×8)÷(40×4)=8÷4×6=12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對學生既得結論的一次應用,因此在設計的時候多了一些對比性的訓練。目的是讓學生能看清算式變化的本質所在。
四 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了什么,你是怎么學會的?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