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改革在當前教育發展中越來越重要和緊迫。要搞好教學改革,關鍵要重新理解和認識課堂、認識學生,甚至重新認識教師本身。然后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
【關鍵詞】教學改革 職業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87-02
教學改革是中職學校改革與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當前教育發展中,教學改革顯得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經過六年多來的教學實踐,筆者對教學改革產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 重新理解和認識課堂
之所以講重新理解,是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頭腦里已經都有了關于課堂的形形色色的看法和認識,這些看法和認識,有些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一致,但有些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一致。在今天我們至少應該樹立關于課堂教學的以下三個方面的認識:
1.課堂不只是教師“表演”的場所,更應該成為師生互動的場所
以往評課標準的主要內容是: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重點、難點是否突出,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語言是否抑揚頓挫,板書是否工整合理。這些指標基本上都是指向老師的表演。而如今,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課堂上僅僅關注老師的表演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教學中師生互動的范圍、師生交往的程度、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才能落到實處。
2.課堂不只是訓練學生的場所,更應該成為引導學生的場所
在職業教育中,教師常常會關注技能、技巧的傳授、訓練的問題,這是由職業教育特點決定的。但我們也需要關注任何教育教學活動,也要有對學生價值觀影響的一面。如果忽略了價值規范和思想觀念的引導,我們要使自身的教育教學真正影響學生就變得非常困難。引導,自始至終是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課堂既要關注訓練,更要關注引導。
以往我們常常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首先要有一桶水。”我們的假設是學生這只碗空空如也,在等待著我們教師這一桶水的倒入。而今天,學生這只碗已經不再是空碗,甚至已經裝滿了水。學生這碗水,有他們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更有著那些時尚的信息、現代的觀念。假如我們還是一味地把我們這桶水強制性地倒進學生這只碗的話,就會產生前所未有的沖突。雙方應該是互相交融的,形成涓涓細流,不斷向前邁進。它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業者的角色,而更應該以引導者的身份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式、方法。
3.課堂不只是執行教案的場所,更應該成為教學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教師以往備課、授課的模式大致是看了教材看教參,看了教參寫教案,拿了教案進課堂。評價一堂課,往往是看這堂課是否完整地執行了教案的預定任務。但現今的課堂是一個互動的場所,是一個交流、溝通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動用我們的全部智慧,去應對課堂教學變動不居的挑戰。事實上,從今天看來,課堂上預設性的成分在增加的同時,動態生成的成分也在進一步增加。課堂不是一個簡單執行教案的場所,而是有著諸多復雜因素制約的一個場所,很多事情是沒有辦法做預案的,許多行為的出現是隨機性、偶發性的。這時我們不可能說去討論、研究一下,再去想辦法,我們必須作出決斷。這時所迸發的智慧,恰恰來自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我們自己的教學機制。
二 課堂教學改革對策
1.課堂教學的生活化
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我們的課程、課堂、教學設計,要盡量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打破學生的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之間的界線。課堂改革給我們提供的理念就是回歸生活世界,反映在教學里面,就是把生活的資源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
2.學生學習的主動化
現今,我們要逐漸實現教學重心下移,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我們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進而讓學生自身去解決問題。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學生們既提出問題又親身去解決問題,才能夠掌握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真正本領。
今天的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要對知識進行探究,經過探究,讓學生成為知識的占有者,成為學會學習的人。這樣的學生真正走向社會,才能夠定韜略、辨方向。
3.師生活動的有效化
在今天我們都認識到了師生活動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互動在教學中的效果到底如何?在有些課堂中,有些互動是無效的互動。原來是滿堂灌,現在有可能轉變為滿堂問,課堂提問,是一系列的小問題充斥課堂?還是幾個關鍵性問題引領學生思考、探究?互動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應該是消極的,應該是有效的而不應該是無效的。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切實掌握教學相關的一些知識、技能。所以,在互動上一定要考慮效果的問題。
4.學科教學的整合化
學科教學的整合化,就是用整合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用整合、系統、整體、融入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不是分裂、單一、刻板、片面地看問題。
這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的方法論。
5.教學過程的動態化
教學越來越成為一個變動不居的過程,從今天來看,預設是必要的,但也要靈活把握實際過程當中的“生成”。新課程改革推進這么多年,動態生成這個概念被大家所認知、熟悉、掌握,本身就是一大進步。從今天來看我們都注意到了,動態已成為常態,生成就是過程,這實際上是我們認識上的一大進步。動態的東西已成為教學的常態,生成已成為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客觀上要求我們每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敏于變化、適應變化。
6.教學內容的結構化
要實現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無論在普通教育還是在職業教育當中,都需要考慮教學目標的指向,都需要考慮學生所接受的知識、技能和技巧。在方法改革的同時,更要考慮這些方法為哪些內容服務。
7.教育策略的綜合化
不要迷信單一的教學策略,任何教學策略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缺失,不要迷信某一個教學策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就是要巧妙、綜合、靈活地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把這些教學策略融合為一個整體,來為教學當下的目標服務。
8.教學資源的優質化
要優化教學資源,不要把自己作為唯一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學生也是一個重大的教學資源,尤其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大量教師所不具備的知識經驗時,學生的資源就要進一步去挖掘。我們的學生年齡越小,他們對網絡就越有天然的親和力和親熱感,而網絡恰恰也在侵占學校的地盤。以往我們總是講學校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但實際上這個陣地有點失守的味道了,從學生所接受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量上來看,排在第一位的不是學校,而是大眾媒介,包括大眾傳媒。我們詢問學生以下幾個問題:你平時獲得的信息量是從哪里來的?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孩子常常把大眾傳媒排在第一位,而不是學校,反映的一個問題就是從信息的總量角度看,我們給學生所傳遞的信息總量不如大眾媒體給學生的多。這就要求學校關注這些資源,把這些資源納入到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1]程榮福.高等職業教育教材改革與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1(10)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