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是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物理教學研究的基礎。加強實驗教學,能調動各種感官的協同作用,讓學生充分感知學習中所研究的對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物理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魅力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引入課題要突出“奇”,關鍵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題的內容上來,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若將課題設計得比較新奇,將會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
第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引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一邊進行演示實驗,一邊提問,師生相互討論總結以前學過的內容,從實驗事實得到出人意料的結論,使學生產生懸念心理,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來,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以此提高學生實驗的技能。
二 物理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規律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計算、歸納總結得出的。認真做好物理實驗,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演示實驗中,力求增加實驗的可見度和直觀性。對于學生分組進行的某些驗證性實驗若改成探索性實驗,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在享受成功喜悅的同時,使學生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分析、歸納總結,樹立創新的信心,培養創新精神。另外,通過一些小實驗,由學生自備器材,統一安排時間去做,同學間可以進行交流、質疑、評價,讓學生嘗試成功和創新。通過實驗這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學生可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展創新精神,為培養創造性人才奠定基礎。
三 課外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教師在課堂進行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在實驗室的分組實驗,是中學物理實驗的兩個重要部分,如果不能把學生的課外活動和家庭小實驗納入物理實驗教學的日程,讓演示、分組、家庭小實驗緊密結合,物理教學就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家庭小實驗是配合物理教學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它和校內實驗一樣,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物理概念,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家中對自然界進行觀察或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能力。部分興趣濃厚的學生可建立設備簡易的家庭實驗室,通過系統化的實驗,使學生多種能力得到培養,有利于教育的“三個面向”。
四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猜想假設、分析問題的能力
物理猜想是研究物理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屬于發散思維,即從已有的知識出發,讓思想自由地想象,沖破原有的知識圈,提出新的猜想和假設,并把這種新思想放到實踐中驗證。但是猜想并不是亂猜,它必須建立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一個人的知識越多,越廣泛,他的猜想正確率就越高。
例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中,有的學生猜想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重力有關;有的學生猜想浮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體積有關;有的學生猜想到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入的深度有關;還有的學生猜想浮力的大小與密度、形狀、位置等因素有關。學生的猜想是五花八門的,教師應事先估計到學生的各種猜想,對那些偏離了主題的猜想假設,教師應給予簡單的提醒,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眾多的猜想假設進行篩選和整理,對學生沒有提到的因素,教師及時地啟發和補充。
五 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活動的本質不是教師直接把實驗方法和過程直接告訴學生,而是教師為學生創造智力活動的環境,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以能動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參與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
六 面向全體學生,展現教師魅力
面向全體學生,對每個學生負責,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進步,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是千差萬別的,他們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各不相同,要使每個學生都能進步,都有所提高。魏書生說:“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起點,然后有所進步,不管起點高低。”老師應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的起點,樹立信心,引導不同層次的同學向不同的目標邁進。
教師要相信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愛是教育的靈魂”、“愛是教師的魅力”,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是可塑造的,相信每位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確信每位學生通過努力都能成功。教師在言行上要表露出一種真摯的情感和期望,讓學生接受體驗,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對后進生的轉化要有愛心和耐心,幫他們樹立信心。平時的提問、輔導、作業批改等,要對他們多加照顧;對學生要優化,幫他們確立正確的目標,找到合適的方法,要求對知識理解清楚,技能運用熟練,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對優等生要深化,完成較高層次的要求,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注意發展其愛好和特長,指導他們獨立鉆研并適當拓寬學習內容。
總之,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確立不同的目標,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給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之各有所獲,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