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為數不少的高等職業院校沒有開設或者只對個別專業開設語文課程,筆者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高職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一個中國人,可以不寫詩、不寫小說,但不能喪失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不能喪失對文學的鑒賞能力和對我們所生活世界的感知能力。如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把漢語當做一門重要的外語來學習,我們的社會也越來越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人才,“落花”既如此有意,我們的高職又怎能做無情的“流水”,忽視語文課程呢?
【關鍵詞】語文 高職 漢語 中華民族 高素質實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9-0186-02
曾有人這樣評價當今的學生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無疑刻薄得很,但靜下心來細細深究,這話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很多人都感覺到如今的高等職業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存在著綜合文化素養不夠,“知”的領域極其有限,底氣不足且容易心浮氣躁等問題。而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有文理分科的因素,有教育傳統模式的弊端,有師資有限且整體質量的不足,有教材更新速度太慢的毛病,但追本溯源,不得不追究專業分工輕視通用能力培養的教育功利性的罪過。再看我國高職學生畢業后,當他們踏上工作崗位,有很多人并非從事其所學專業的相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專業教育成了無用功,而今后在工作中所必需的通用能力的培養和文化修養的積淀卻在高職階段教育中極度缺乏。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型人才。”也就是說,高職院校要培養的是能在當今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下適應我國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但這個目標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就是專業技術培訓。因為應用型技術人才是以大量基礎學科的學習為基礎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專業技術培訓只是一種急于求成的短期的學習行為。如果視高職教育與專業技術培訓為一體,那就無法顯示高職教育的優勢和特色,最終必會在五花八門的培訓學校夾擊之下失去生存之地。而所有的關鍵就是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學習是其他所有學習的基礎,它的作用是隱性的、間接的。扎實的語文功底包括觀察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些能力都會對提高專業能力和創業就業產生正能量。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教育課程,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文字的表達、人際交流與溝通能力。筆者認為,在新生一入校就應該學習語文課程,并且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
一 高職語文課程開設現狀
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是我國高職教育的主要方向,然則何為“高素質”?何為“實用型人才”?綜觀我國高職教育在校生及畢業生的人文素養水平,似乎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距離。大部分學生對一些基礎的文學知識僅限于初中水平。他們的文字功底也不盡如人意,僅在考試答卷中的審題不清、詞不達意、病句、錯字、別字就已成為普遍現象,而在平時課業當中的論文寫作就更加不能令人滿意。大多數學生不會寫請假條、申請書、自薦信等應用文體;很多學生不懂演講,更不會演講,而多數學生則羞于在大庭廣眾下開口;學生在表述觀點、轉述信息時,常出現用語不當、邏輯不清等現象;學生整體語音面貌不佳,不少學生普通話不過關。
這種狀況似乎并沒有引起我們高職院校的重視。筆者近日走訪了幾所高職院校,發現很多學校沒有開設語文課程,僅有少數學校對個別專業開設了這門課程。語文的教學課時也被大量削減,不少人認為高職院校只要教會學生一項專業技能就行,以便他們一踏上社會就有“用武之地”,語文學不學都無所謂。這種認識不僅來自學生,來自社會,甚至來自于教育第一線的老師。學校不重視語文教學,造成了語文骨干教師大量流失,許多人被迫轉向教文秘、新聞、心理健康等其他課程。
二 高職院校語文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1.漢語在國內外地位的對比
隨著中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不斷提高,漢語的地位也不斷上升。許多歐洲人后悔不會說中國話。無論是商場、街頭還是旅店,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小孩子,總會友好地用中文說“你好!”“再見!”亞非國家更是有很多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感興趣。國家漢辦已在全世界9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開展漢語教學,以適應世界各國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再如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又稱“漢語托福”),開辦二十余年至今,已在國內外先后建立數百個考點,每年有十幾萬考生。而讓人不容樂觀的是,國內漢語教學的地位不斷下降,很多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母語的駕馭能力實在薄弱。很多學生甚至不敢在公眾面前開口說話;他們在表述觀點、傳達信息時,常出現用語不當、邏輯不清等現象……
2.學習語文課程對高職學生的影響
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不需要有文學大家的文采,但卻不能喪失對文學美的鑒賞能力以及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的感知能力。語文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它既可為學生日后走進社會、參與競爭打下扎實的精神基礎,同時也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和延續民族精神文化的橋梁,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學習語文課程對中華民族的影響
中國的漢語教學已經岌岌可危了!其一,我們自身沒有對母語和傳統文化足夠重視。其二,英語仍然在全世界侵略性擴張。中國學生將三分之二以上的精力和時間用在學習英語上,剩下的時間用來應付專業課。結果可想而知,多數人是丟了西瓜撿芝麻,語文沒學好,英語也多數是紙上談兵。英語霸權割裂了中國傳統的紐帶,制造出一大批母語能力低下、對母語和國家豪無情感的一代人。母語和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是我們中國人的根和靈魂,沒有它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將來,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中國當代的高職學生應該認清這一點,做一個有靈魂的人!
三 我國政府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從國家大政方針的角度來看,這些年黨中央加大力度從提升素質教育和落實國家教改等方面提高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并提供了相當多的優惠政策和自主權利給學校,其目的也始終是發展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如2010年年初,溫家寶同志在中南海先后五次主持召開座談會,同年夏天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第二部分第七章第二十一條,特別強調了高等教育要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積極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在各類高職院校開設語文課程即屬于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推進文化傳播、弘揚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如,2011年2月21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面向未來,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對做好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工作提出的四點意見中,胡錦濤同志第一點就強調,要“……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強化能力培養……”胡錦濤同志這里強調的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了人文素養、專業知識、道德修養、應用能力等各方面,而這個全面發展是以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漢語言學領域的相關學習為基石的。
再如,2011“中歐青年交流年”,這是中國政府與歐盟首次合作開展的青年交流活動,是一次讓歐洲青年了解中國,讓中國青年了解歐洲的公益性教育活動。溫家寶同志在“中歐青年交流年”開幕式強調“這是中歐最大規模的一次人文交流活動”。讓世界通過中國青年了解中國,因此中國青年身上無疑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任;讓中國青年了解世界,沒有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中國青年怎能通過了解世界而報效祖國呢?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政府是非常希望中國的年輕人能夠擔負起繼承并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任的,而這一愿望主要通過教育來實現,所以在有關教改的政策中,我國政府不斷提出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面對國家和社會的強烈要求,我們高職院校怎能置之不理,怎能不開設重視語文課程,怎能讓我們新時代的高職學生成為沒有根的浮萍?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級實用人才為主,這個目標應以綜合素質、傳承文化、文字應用能力為基石。高職學生非常注重實踐能力,但如果他們對母語、漢字沒有一種很好的駕馭能力,又如何與人溝通、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呢?所以筆者認為,不能讓高職學生輸在自己的母語言上,高職院校必須高度重視語文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溫家寶:必須敢于沖破傳統觀念束縛倡導教育家辦學[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00207/102233.shtml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l
[3]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面落實國家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EB/OL].http://news.cntv.cn/2011
0223/105958.shtml
[4]溫家寶出席“中歐青年交流年”開幕式期望中歐友誼之路越走越寬廣[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
Micro-reading/dzh/2011-02-24/content_1855561.html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