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影響深遠,它主張多元思維方式;提倡對話、體驗教學;重視非理性、情感參與。后現代主義既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又帶來了許多問題與困惑,對此本文對其兩面性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大學生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03-02
后現代主義作為20世紀后半葉在西方廣為流傳的一種社會思潮,志在對現代主義進行批判和揚棄,向一切人類迄今為止所認為究竟之際的東西進行挑戰,志在摧毀傳統封閉、簡單、僵化的西方思維方式。后現代主義主要特征是強調否定性、非中心化、不確定性、非連續性及多元性等,并以其獨到的視角指向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成為當代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潮。后現代道德教育觀是在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形成的,是對現代道德教育觀的超越。它具有三大特征:強調生態倫理、提倡多元價值觀及關注非理性因素。后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有獨特的理解方式。
一 后現代主義對道德教育的理解
1.強調多元化思維方式
后現代主義認為存在著多種可供選擇和互不等同的概念體系或假設體系,主張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認可并接受各種文化的價值與道德標準。后現代主義反對標準化、模板式的培養標準,強調能給學習者更多的自主機會,展現個性、差異性和異質性,培養創造性。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道德領域和其他任何領域并沒有這種所謂不會變遷和普遍的基礎。價值也被視為一種社會或文化的建構,隨著時代而變遷,不同文化或社會有著不同的價值。因而更強調道德的偶然性對個體經驗、理解的闡釋。后現代主義強調世界自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肯定了人認識的差異性,提倡對世界的認識應該是多視角、多向度的,應突出民主與多元。一言以蔽之,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學生個性發展的多面化、成長問題的多類化必然要求德育工作方法的多樣化。
2.鼓勵對話和交往
傳統德育主要依靠灌輸說教,缺乏對于學生主體性的正確認識,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后現代主義則反對道德權威主義,倡導道德對話。后現代思想家所謂的對話“絕非內心的獨白,而是一種人際發生過程,它指過去與現在的對話,解釋者與解釋者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無限展開的過程”,對話的實質并非是要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改變雙方的觀點來達到一種新的境界。后現代主義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主張“對話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要求關注和尊重具體的道德情景與道德體驗,以平等交流、理解、關懷的態度來對待差異,在相互的批判、接納與啟發之中均有所生成和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就不再是塑造甚至改造的結果,而成為對話生成的產物。在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中,人際交往同樣重要。交往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關,公平、平等在此得到了強調。
3.提倡體驗式教學
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反對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主張以有機的、共生的、主體間性的觀點來取代現代性道德教育觀。在道德教育上,后現代主義者鼓勵探索,允許創新和對可能性加以承諾。體驗教育是道德教育過程中主體性意識最強的一種形式,也是最直接、最直觀的形式。進一步說,道德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是真正挖掘出學生道德人格生成與確立的源頭活水,是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注和強調。學校德育應圍繞社會現實和學生需求尋找教育主題,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育,強調實踐、體驗和創造的過程,做到言教和身教的有機結合,講授和體驗的有機結合,強調學生的道德體驗。
4.重視情感參與
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消除了以往教育和道德教育所具有的形而上學的終極依賴性,關照了道德的情緒化、隨機性、偶然性等非理性特征,認為道德教育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變化和逐漸生成的過程。后現代主義對“理性教育”進行抨擊。非理性主義把矛頭直接指向理性所推崇的邏輯實證主義。非理性主義強調,人應當由存在的冷靜觀察者、分析者變為存在的關心者、參與者。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重視情感與精神因素,認為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不應忽視。不過,強調非理性的后現代主義和多元主義不是為了導致理性決定行為的消失,而是將道德教育引導至更為民主和理性形式的道德行為。
二 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具有兩面性
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從各個角度向現代道德教育的統一性、整體性、權威型和理性化開戰,展現出開放的、多元的、批判的、平等對話的風貌。后現代主義思潮所倡導的一些積極的富有建設意義的理念、思路,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利用價值和理論指導意義。我國社會正處于快速的轉型時期,原有的單一性的、主流文化至上的社會生活狀況已被打破,價值觀多元化的局面已成為現實。價值觀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不得不使人對學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進行重新思考。人們思想觀念多元化是我國轉型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信息化時代的客觀要求,而我國的道德教育又必須堅持“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人們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可以在“一元化”指導思想的引導下,在不與“一元化”指導思想相抵觸的前提條件下發散、展開、波動或調整。多元化思想有利于打造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以開放的心態、多元并存的態度以及共生互補的策略,呼吁道德教育對主體人的尊重和生命的關注。
但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本身也有各種缺陷。后現代道德教育觀是松散和凌亂的,并不是一個嚴謹的體系,其內容歧義叢生,相互矛盾甚至是對立。誠如鮑爾格曼所言:“后現代狀況整個來說是令人注目地擺脫了現代規劃,并且對現代性危機來說也是有益的反應。但是,這種狀況仍然是充滿非常含混不清的事物與思想。”后現代道德教育對道德教育的批評可謂一針見血,但似乎顯得顛覆和破壞有余而建構不足,許多積極的建議缺少或根本就無法形成一個可操作的實踐方案,而且經常充滿含糊不清的思想。后現代主義道德教育對非理性過分關注。否定真理及規律,過分關注不確定性、神秘體驗,容易使道德教育跌入唯心主義、形而上學不可知論和虛無論的怪圈,使道德教育漫無目的,缺乏力度。
無疑,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道德教育影響深遠。其積極方面要善于引導,其消極方面應主動規避。后現代道德教育營造了情境化的德育氛圍。在德育目標的確定上,不僅要考慮社會的要求,更要重視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落實“以人為本”;在德育內容的安排上,不僅要依據社會規范,更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在德育和方法的運用上,不僅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在德育管理和評價上,要激勵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使其成為自身全面發展的主人。在德育過程中,要整合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后現代建構主義“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這兩種模式,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活動。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值得人們在道德教育實踐中進一步關注。
參考文獻
[1]王治河.論后現代主義的三種形態[J].國外社會科學,1995(1):41~47
[2]張瑋.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對研究生德育的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5(3):33~36
[3]杜萍.德育工作細微品性芻議[J].教育研究,2005(10):18~21、70
[4]大衛·雷·格里芬.后現代精神(王成兵譯)[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5]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32
[6]戚萬學、唐漢衛.后現代視野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4(7):38~42
[7]范紅霞、劉慶昌.尊重學生需要 改進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2(6):38~41
[8]肖川.道德教育必須關照學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3):9~12、17
[9]李三福.后現代主義的道德教育意義[J].思想·理論·教育,2003(6):56~60
[10]艾爾伯特·鮑爾格曼.跨越后現代的分界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