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衛生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關系到保護農村生產力、振興農村經濟、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對提高農民健康素質、加快農村脫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而深遠意義。任何一個國家的衛生醫療體制都是由其政治及經濟制度所決定的。我國新中國成立后的這種特有的農村衛生醫療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和現在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基礎所決定的,不能割裂歷史和脫離實際去看待當今的農村衛生醫療事業。
【關鍵詞】農村經濟體制變革 欠發達地區 醫療事業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94-02
一 我國農村醫療事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醫療保健問題是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大難點。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對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和促進農民的健康權益,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促進社會公平,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衛生事業發展的基礎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受資金投入水平的約束,同時還受經濟體制的約束。因此,了解農村經濟體制變革的過程,對于了解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醫療服務很有必要。
我國農村合作醫療最早起源于20世紀40年代陜甘寧邊區的“醫藥合作社”。在1955年農村合作化高潮時期的合作醫療保健制度創造了中國當時醫療保健制度的“奇跡”,到1976年全國已有90%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但這一“奇跡”的發生并非源于中國合作醫療制自身的制度創新,而是因為它所嵌入于其中的高度集權、革命性、全能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簡言之,是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創造了中國當時醫療保健制度的“奇跡”。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運行體制和社會組織體系的轉型,以及各種利益主體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的明顯增強,傳統的以單位或社區為依托的健康保障模式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我國的衛生醫療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給人民群眾和社會經濟帶來了種種影響。曾經轟轟烈烈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大多數農村地區迅速崩潰;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90%迅速降低到1985年的5%。合作醫療的解體使農民退回到自費醫療的境地,相對于醫藥費用的增長幅度,農民收入的增加過緩。
黨和國家在總結新中國50年來農村衛生工作的成績和問題的基礎上,對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2003年1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部、財政部、農業部聯合制訂的《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建立過程中的問題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和指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增加了政府投入的責任,在籌資、報銷和管理以及保險水平等方面都與傳統合作醫療有著根本的不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相對于舊合作醫療制度有以下特點:一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由政府組織、引導,自上而下逐步推開;舊合作醫療則主要依靠基層組織。二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主要依靠政府籌資,根據中央的規定,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是:農民每人每年自己出10元;地方財政給每人每年補助不低于10元;中央財政給每人每年補助10元。舊合作醫療則依托于村級(大隊)集體經濟,政府的財政不負籌資責任。三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以“防大病”為主要目標,而舊合作醫療只能解決小災小病。四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了統籌的層次,要求實行縣級統籌,有困難的地方可以由鄉(鎮)級統籌逐步過渡到縣級統籌;而舊合作醫療則實行鄉鎮或村級統籌,抗風險能力差。五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遵循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而舊合作醫療具有強制性。
二 當今農村經濟體制和贛州市醫療衛生事業建設目前面臨的問題
1978年~1984年,我國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重點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改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增長。這次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改變了農業的經營主體,因而也改變了農村中的積累主體。這對于原來主要依靠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積累資金來運行的農村,尤其是村一級的衛生機構顯然構成了極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在農村積累主體改變后,看病就醫的性質,在農民的觀念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人民公社時期,這是集體組織所提供的福利;而現在,則變成了農民自身的消費行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先建立的農村合作醫療體系,尤其是在村、組,絕大部分就難以再靠原有的機制存在下去了,它們有的消亡了,有的則由主要是福利型的轉變為經營型的了。
近年來,隨著各級政府的扶持、優惠政策的落實,贛州農村三級衛生網絡基本框架已建立,市縣兩級醫療機構的龍頭作用已得到日益增強和充分發揮,但農村衛生投入不足且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依然表現突出,鄉鎮衛生院的“貧血”現象未得到有效緩解、醫療水平仍較低,村衛生所建設較薄弱、進展不平衡、基礎不牢,鄉村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服務水平整體不高、管理亟須加強。主要表現在:農村衛生技術人才較為缺乏,人員結構不盡合理。一些單位的醫療設備閑置,儀器設備使用率低。衛生院設置不合理,村衛生室網絡建設覆蓋不全。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鄉村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工作進展不平衡。工資待遇偏低,醫務人員居住環境差。農村衛生補償機制亟待完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推進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