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作為和美、平衡、持續發展的態勢和狀態,是自然和社會存續的優化狀態,同時也是個人和社會生生不息追求的理想和目標。和諧在沖突的母體中孕育成長,在沖突的尖銳斗爭中瓜熟蒂落,和諧揚棄沖突的母體獨立誕生,實現了否定的統一,然而并非最終的結局,在社會歷史進程中不斷往復這一過程:斗爭—和諧—再斗爭—再和諧……同時也是和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
【關鍵詞】和諧 辯證 發展過程
【中圖分類號】B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92-02
提到和諧,有的人認為和諧是一種完美的、真空狀態,不容一粒沙子,不容任何的假丑惡,否則怎能配得上這個詞呢。但是,只要是真實存在于世間的事物,沒有一樣只存在于完美的真空狀態當中,沒有一樣不歷經風霜不面對是非。所以我們說和諧并非是沒有差異性、對立性、斗爭性的大同整體,千人一面,百人同聲的狀態并非是和諧,充滿著差異、矛盾、甚至是斗爭也許是和諧在現實存在的真實模樣。
和諧自身歷經了一個漫長曲折的發展進程,人類對于和諧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到黑格爾、馬克思等思想家、哲學家,對于和諧的認識和理解歷經了一系列辯證發展的歷程,為當代仍在孜孜不倦求索如何更好地達到自然、社會、個人和諧狀態的人們,提供出許多可借鑒、可批判、可思考的寶貴理論資料。
哲學從它誕生之日起,骨子里一直存續著從紛繁雜亂的世界中追本溯源的精神,亞里士多德稱這種精神來源于好奇心,好奇心不僅僅出自于人類主觀,而是被喚起的、被激發起來的,大千世界的綺麗多彩喚起了人們“愛智慧”的好奇心。人類邁出“愛智慧”的步伐、行走在追求智慧的征途上,古希臘的先哲們發現在智慧當中蘊藏著一種融洽,調和的邏各斯(規律)。
公元前580年,畢達哥拉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的時候,聽到店中鐵錘敲打鐵砧的聲音,分辨出了高低長短快慢各不相同的諧音,發現不同長度的弦振動之后發出不同的音調,證明了弦長與諧音之間存在著某種的關系。畢達哥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數本原說,以及數以數之間的一定比例構成和諧關系學說。哲學史有最能概括地表達他思想特點的格言,“什么是智慧———數目”、“什么最美好———和諧”。之后的另外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從大自然、宇宙的和諧中看出了和諧同時包含了它的對立面,更加深刻地闡述了對立的和諧觀。在赫拉克利特哲學的殘篇中有這樣的論述:戰爭是萬有之父也是萬有之王。如果沒有斗爭和對立,世界就會停滯或毀滅。在對立(戰爭)的斗爭中使得正反雙方統一起來,并且產生出新的世界。赫拉克利特進一步闡釋對立統一兩個方面之間的和諧關系,“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后者變化,成為前者,前者反過來,則稱為后者。”無獨有偶,中國古代也十分注重相同的和諧觀念,《論語》中就這樣寫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見,在一個整體中存在著有差異性、有不同點、甚至是對立性的事物,他們共存、共融,一起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這樣的一個整體方能完整地體現和諧存在的狀態,和諧并非是沒有差異性,沒有對立性、沒有斗爭性的大同整體,千人一面,百人同聲的狀態并非是和諧,人類的先哲們很早就意識到和諧存在于多樣性的事物之中,和諧之美在于多樣性事物的共存共融。這些思想初現了辯證和諧觀的雛形。
柏拉圖汲取了對立的和諧觀之精髓,把和諧的觸角延伸到社會領域,結合理念論創立了柏拉圖式的和諧社會學說。在柏拉圖看來,好的國家運行機理和一個健康的人類是統一的“有機體”,創建國家可類比人來建立。國家在“善”的理念指導下,分為統治者、保衛者和勞動者三個部分的成員,相對應的三個部分的成員對應著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種德行。這樣三個階層和三種品性,在社會中達到相對的平衡,國家方可穩定和發展,在這樣的國家里各個階層各司其職,和諧相處,整個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柏拉圖依據這個構想所建立的理想國,在后世雖然成為了烏托邦、空中樓閣的代名詞,但是柏拉圖的和諧思想把個人與社會,個體與整體聯系起來,奠定了個人和社會和諧的辯證關系的理論基礎。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揚棄了老師的和諧觀,創建了自己的“中道”和諧觀。亞里士多德提出衡量人的好的、合乎德行的標準是是否具備了“中道”的行為,如勇敢是恐懼和自滿的中道,慷慨是揮霍與吝嗇的中道,獻媚與傲慢之間的中道是友愛等,生活中的事物變化無常,或許“不足”,或許“過度”,要把握“中道”行事才可和諧(具有“實踐智慧”)。把此觀點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亞里士多德主張由中產階級掌握政權建立“中道”的國家,原因是窮人階級總是貧困卑賤,貪圖別人的財物,不能讓窮人掌握國家的政權,富人階級掌控著社會的大部分財富引起窮人的覬覦,造成社會不安定,而中產階級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不會互相殘害,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所以由中產階級來掌握政能權協調貧富兩個階層的利益,實現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亞里士多德通過對人的德性“不足”、“過度”和“中道”三種狀態的研究,認識到人和社會發展的良好狀態“中道”(和諧),是動態的、運動的、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認識到和諧的相對性。這些都表明了亞里士多德對于人性和社會政治思考的深刻性,特別是人和社會到達到良性的平衡狀態需要的“中道”(和諧)觀點蘊含著豐富的辯證和諧思想,把古希臘的辯證和諧觀發展到了巔峰,兼容并蓄了之前的相關理論和學說,同時為之后的辯證和諧觀的發展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談到辯證法,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是不可繞過的。經歷了康德哲學把人類的“認識王國”和“道德王國”劃定界限,把“現象世界”和“物自體”澄清,在審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世界中,才使得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溝通。黑格爾辯證思想的法則:每個正論里都包含著反論,之后正論和反論在綜合中被揚棄。黑格爾從積極的意義上肯定了矛盾,不僅讓對立和斗爭在擁有了自己的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同時也指出統一和同一的并行存在,他批判和否定了割裂和分離二者的觀點。從黑格爾的辯證法出發來解讀和諧: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矛盾,斗爭和對立是發展的必經階段,斗爭和對立是和諧不可或缺的部分,斗爭和對立孕育著新事物。和諧自身包涵著對立面,但和諧也有化解、克服斗爭和對立的能力,換言之,真正的和諧不僅具有發展和統一的能力,而且可以化解、克服斗爭和對立,這是和諧自身合二為一的全面的能力。
2004年9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和諧社會,全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指的是一種和睦、融洽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隨后,“和諧社會”在中國便常作為此概念的縮略語。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進一步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系統論述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特別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會議明確了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分析了我國社會的現狀,認為我國社會總體是和諧的,但也存在一些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包括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民生的就業、醫療、教育等領域矛盾突出等。會議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會議明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其實和諧社會并非是2004年才出現的新鮮名稱,馬克思的著作中早就對于和諧社會做出了詳盡的構想和論述。在馬克思看來,和諧社會是社會矛盾運動相對均衡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矛盾運動的中相互協調、彼此共生共存。社會沖突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途徑,沖突的存在才使得和諧有了生長的土壤,產生的條件,成長的方向,成熟的必然。和諧在沖突的母體中孕育成長,在沖突的尖銳斗爭中瓜熟蒂落,和諧揚棄沖突的母體獨立誕生,實現了否定的統一,然而并非最終的結局,在社會歷史進程中不斷往復這一過程:斗爭—和諧—再斗爭—再和諧……同時也是和諧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
現時代所闡述的和諧社會理論,是這個時代的本真要求,它是一個過程,將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地呈現出來和深化下去,社會歷史同時會和她相互對話不斷賦予和諧更為廣泛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葉秀山.學與思的輪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許華.馬克思社會和諧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11
[3]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書店,1957
[5]李君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