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世紀末,隨著德國殖民者入侵,青島相繼建成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據不完全統計,青島至今保存了360多棟20世紀初的外國建筑,其建筑風格包括德式、西班牙式、英式、日本式、俄羅斯式等,在這些歷史建筑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當數德式建筑。德式建筑是青島鮮明的城市印記。
一 青島德式建筑發展淵源
1891年青島建置前,屬即墨縣仁化鄉管轄,居民或漁或耕或商。房屋多為依山傍海而建的土、草坯、碎石建筑。青島建置后,青島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市鎮,至1897年德國入侵前,青島已有商店、作坊71家,店鋪多為青瓦房。
德國侵占初期(1897年~1914年)青島城市建筑主要以修建軍事設施為主等。1900年德國殖民當局——膠澳總督府制定了青島第一個城市規劃《青島城市規劃》,把城市定為“德國在遠東的軍事根據地”。規劃在區域上分為內外兩界,外界為李村,內界為青島,而青島又劃分為歐洲人與華人兩個區域。青島區圍繞觀海山丘布置行政中心,建總督府,設經濟貿易區,沿街建商店等商業建筑,在青島山以東的沂水路、江蘇路、德縣路一帶設花園式住宅區,市區東側規劃為別墅和浴場區,市區西側布置建設發電廠、屠宰場和兵營建筑。同時還制訂了與城市規劃配套的一系列有關建筑設計、園林綠化、環境衛生、道路等具體的法規措施。其間,城市建筑大都是德國建筑師設計,由德國本土的建筑公司承擔施工管理。
1910年,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德國殖民當局又在1900年規劃的基礎上制訂了《青島市區擴張規劃》,整個規劃面積比原市區擴張4倍左右,約為80平方公里。在此期間,城市建筑活動繼續加強,對青島建筑風貌有影響的應屬這一時期的青島區庭院式住宅建筑,如江蘇路、湖南路、沂水路一帶的獨立式住宅。
這些建筑大都利用了城市的自然地形,憑借天然的海岸線和山地構造,巧妙組織道路和建筑布局,構成青島市的獨特城市載體。與中國北方城市建筑相比,德式建筑形體高大,高聳的尖頂與山勢相映、片片紅瓦與綠樹環繞、凝重的花崗巖與大地的色彩相融,勾畫出“紅瓦、黃墻、綠樹、碧海、藍天”優美的城市畫卷,并形成了一條條有歐陸風情和歷史痕跡的特色街區,1913年的《香港每日新聞》對青島這樣報道:“從海上眺望青島城,只見其坐落在一片旖旎風光之中。這景色簡直就是德國的一個小小剪影,這剪影在移植過程中變得愈加完美。”這種完美被康有為先生用中國方式表達為“紅瓦綠樹,青山碧海”。
二 青島德占時期建筑主要風格
青島作為德國殖民者獨占的殖民地而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城市建筑風格受歐洲建筑影響巨大,在建造形態上以棕紅、褚石為主的墻體配以白色相間的線條,構成方格立面,色彩鮮艷;在意態上則使人感到雍容華貴、典雅,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在建筑風格上多呈現出典雅的古代風格、精致的中世紀風格、富麗的文藝復興風格、浪漫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一直到龐貝式、帝政式的新古典風格等。
1.德意志民族浪漫主義風格
浪漫主義要求發揚個性自由,提倡自然天性。在建筑上表現為模仿中世紀的古堡式和哥特風格,從19世紀30年代后常常以哥特風格出現,故又稱為哥特復興。青島的德式建筑幾乎是德國本土風格的原樣移植,德意志民族浪漫主義風格占據主流。德意志傳統住宅的形式特征是沒有內院,平面布置不整齊,體形很自由。常常底層用磚石,樓層用木構架。構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裝飾效果很強。屋頂特別陡而高,里面往往有閣樓,開著老虎窗。圓形或八角形的樓梯間
凸出在外,上面戴著高高的尖頂。也有些樓層房間的局部懸挑在外面而冠以尖頂。
德式建筑物通常把壁柱、上楣、窗戶四周、拱門、柱子等用紅磚裝飾;或用磚來構成墻面的基調,而壁柱、上楣、窗戶四周等則采用石材。
青島基督教堂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由鐘樓和禮堂兩部分組成。教堂擁有堅固厚重的墻壁、半圓拱形花崗巖窗框、陡斜的紅色屋頂以及綠色尖頂的鐘樓,使整個教堂的輪廓顯得清晰簡潔,給人一種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
2.古典主義風格
古典主義流行于18世紀后半葉和19世紀。當時人們受啟蒙運動的思想影響,崇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希臘羅馬的柱廊、廟宇、凱旋門和紀功柱成為效法的榜樣。建筑多講究對稱,突出軸線,強調構圖中的主從關系,比例嚴謹的立面構圖,但也能根據基地地形作靈活處理。建筑用材講究,多使用花崗石貼面,花崗石柱式;或作水刷石面層,堅固耐久,典雅華貴。在青島建筑中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不多,青島的總督府屬于這一類。
青島總督府,又稱提督府。始建于1904年,由德國建筑師馬爾克根據19世紀歐洲公共建筑的藝術形式設計,具有中軸對稱的平面和略為突出的四角與中間的特點,立面為橫三縱五段對稱處理,有兩層券廊和矩形愛奧尼壁柱,古典主義色彩濃郁。
3.折衷主義風格
集各種西方建筑風格于一體,局部有意無意地融入了其他建筑文化要素的折衷主義,建筑華麗新奇,特別是巴洛克建筑手法的摻雜大受歡迎,巴洛克建筑手法用于宮殿府邸給人以富麗堂皇的豪華感。
青島德式建筑或多或少都存在折衷現象,或純德式傳統建筑本身融入了青年風格派的要素;或摻雜中國傳統建筑形式構成要素和各種象征意義的東方符號。總督府官邸最具代表性。總督府官邸始建于1905年,1908年竣工使用,是當時德國提督官邸,俗稱“提督府”。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是一座典型的德國古堡式建筑,一座石、鋼、磚、木混合體的四層樓房,它那不對稱的平面,粗重的石料,陡坡的樓頂,厚實的墻身和窄小的窗戶等,都顯示出德國建筑的獨特風格;房間內部裝潢、陳設異常豪華,地板拼為人字形,護墻板雕刻精細,完美地彰顯了德國建筑特色。
總督府官邸是德式建筑為主的多種元素有機組合的折衷主義風格,既有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又有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而建筑東立面的花房完全是一個純鋼結構玻璃圍合的陽光大廳,已顯示出現代主義風格特征,屋頂既有紅色筒瓦又有中國傳統的綠色琉璃瓦。
4.青年風格派
青年風格是指一方面強調裝飾如經常在建筑物正面裝飾以弧線或者花朵圖案,另一方面反對機械風格和大工業時代千篇一律的廉價藝術品的藝術風潮,主張師從自然,以模仿自然界動植物紋樣的線條進行裝飾,曲線的山花和開窗紋樣非常豐富。青島德占時期,正是青年風格派在德國以及歐洲的鼎盛時期,由于歷史原因,德國本土遺存的青年派風格建筑寥寥無幾。因此,青島德占時期由德國建筑師設計的一批公共建筑使得青島成為青年風格派建筑在海外保存最多的地區之一。
青年風格派在青島有許多典型的建筑。如始建于1905年的德國醫藥商店,至今在老虎窗上方墻面仍依稀可辨一根纏著蛇的圓杖。蛇杖在德國一直是通用的藥房標志。該建筑立面為紅色墻體,間以清水粉墻和彩色方形墻磚,上部兩個樓層及兩座煙囪所采用的拱形與曲線相結合的手法,細部紋樣如窗框、門框、山花等用自然曲線,整座建筑充滿動感,顯示出青年風格派的典型特征。
三 青島德式建筑歷史價值
建筑是城市的鮮明印記。透過建筑,人們可以對一座城市的歷史文明發展的軌跡有一個最直觀的印象。青島的德式歷史建筑展示了青島發展的歷史延續和文化特色,是中西方文化交融最直接的重要歷史見證,是青島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是全方位反映青島近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特征的歷史遺產。
青島德式建筑雖然有其為殖民統治服務的目的,帶有明顯的殖民標示,但他們詳盡記錄了那段殖民歷史。同時,建筑本身所傳承的建筑文化,更展現了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強有力的沖擊,這些建筑具有的鮮明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是獨具魅力的,它打開了我們觀察它產生的那個時代的窗口,可以幫助我們破譯青島近代建筑中西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有助于我們加深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建筑的復古思潮和新藝術運動的認知。
作為歷史文化遺存,青島德式建筑與旅游注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一個城市甚至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征,青島德式建筑擁有多重價值和功能。旅游因其特有的可愉悅大眾的功能,無疑成為青島德式建筑價值展示的首要途徑。以旅游形式展現的青島德式建筑,能夠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
每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發展的孕育中形成的,并凝聚成為城市文化。青島德式建筑形式和風格,充分反映了歐洲和德國當時的建筑流派所帶來的影響。這些建筑使青島后來的城市建筑發展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袁賓久.青島德式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青島歷史建筑編委會.青島歷史建筑(1891~1949)[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3]宋連威.青島城市的形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4]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志——城市規劃建筑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5]于廣明、龐峰等.青島德式建筑可持續利用研究——兼論建筑與結構的融合[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1(1):39~44
[5]李少紅.青島德占時期的主要建筑風格[J].中外建筑,2008(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