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探討研究生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我國當今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要求。梳理了研究生英語教學現狀,明確教改思路,實踐了一系列教改措施:展開理論研究,研發課程資源,配制特色課件,激活課堂教學,帶動課外教學活動,改革評價方式。以學帶研,以研促學,學研結合,以專業助推英語學習,以英語提升專業研究。
【關鍵詞】研究生英語教學 以生為本 學研結合 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09-03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外語技能已經成為鑒定人才的重要標準,作為工具學科的外語教育的緊迫性也日益突出。20世紀50年代后,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各國的教育在世界科技、經濟的繁榮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如何提高外語水平、培養復合型人才,成為推進國際交流中的核心問題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在各自的教育改革中,都把外語教育改革放到了重要位置,都在加強外語教育改革,以增進與他國的了解,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最終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比如,在荷蘭學術層次越高的人英語越好,而且往往掌握多門外語。又如,印度雖然綜合國力不強,但其軟件業的發展卻十分迅猛,這與印度占世界英語人才存量僅次于美國以及他們的英語優勢有關。又如,日本于2002年推出一項教育改革方案:《培養“能夠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戰略構想》,又于2003年出臺《培養“能夠使用英語的日本人”的行動計劃》,計劃通過改進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和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等手段,為日本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求能夠掌握英語的國際化下一代。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新加坡的英語教育側重于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模式的改革等細節問題,如交際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引入和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等,其英語教育改革對促進新加坡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內研究生教育蓬勃發展,為能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國際環境,我們面臨許多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全國各地高等院校,尤其是重點高校對研究生英語教育進行教學改革,主要表現在:
* 課題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編號:2010-SCG57)
②④○11○16○21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劍川縣海門口遺址第三次發掘[J].考古,2009(8)
③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云南省劍川縣海門口遺址考古勘探工作報告(內部資料),2009.8
⑤⑦⑨云博籌備處.劍川海門口古文化遺址清理簡報[J].考古通訊,1958(6)
⑧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部資料。
○12徐學書.關于滇文化和滇西青銅文化年代的再探討[J].考古,1999(5)
○13李曉岑、韓汝玢.云南劍川縣海門口遺址出土銅器的技術分析及其年代[J].考古,2006(7)
○14○19李昆聲、閔銳.云南早期青銅時代研究[J].思想戰線,2011(4)
○15崔劍鋒、吳小紅.鉛同位素考古研究——以中國云南和越南出土青銅器為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1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二)[J].考古,1972(5)
○18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報告(十七)[J].考古,1990(7)
○20北京大學考古實驗室內部資料。
○22戴宗品.云南永平新光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2(2)
○23云南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海東銀梭島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09(8)
○24闞勇.云南賓川白羊村遺址[J].考古學報,1981(3)
○25○27戴宗品.云南永仁菜園子、磨盤地遺址2001年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3(2)
○26闞勇.元謀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J].考古學報,1977(1)
○28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文管所內部資料。
○29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大學歷史系.昌都卡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0甘肅省博物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2)
○31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2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考古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33闞勇.云南劍川鰲鳳山墓地發掘簡報[J].文物,1986(7)
○34閔銳、萬嬌.云南大理市海東銀梭島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09(8)
〔責任編輯:高照〕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的課程設置:分級分層次;知識型、技能型;基礎型、提高型;綜合型、單項技能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研究生英語的教材建設:研究生英語寫譯教程;英語聽說教程;跨文化交流教程;實用聽說教程;實用寫作教程;實用翻譯教程;國際會議英語;論文寫作與發表。
研究生英語課堂的教學改革: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嚴格教學過程的管理。
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的考試改革:比如,北京市研究生英語學位課程測試;清華大學水平2英語測試;北京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英語口語測試。
研究生英語第二課堂的建設:比如,清華大學網絡寫作平臺建設;北京理工大學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建設。
通過對中國美術學院不同英語學習水平和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進行調研的結果,發現存在的問題有:研究生英語教學基本上與大學英語教學雷同,只注重語言的基本訓練,沒有形成研究生英語教學階段的特色和重點,無法為研究生的專業研究與發展提供直接的支持;教學中忽視了藝術類學生的認知特點,忽視了個性化語言學習的需要,大多數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進步緩慢;教學內容單一,一直以來都是使用普通高校(文理科)英語教材,難以滿足研究生的學習要求,這極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靈性;教學方法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測試評價體系缺乏合理性,學生的成績主要由期末考試決定,學生中普遍存在“為考試過關而學英語”的現象等。
筆者認同白靖宇教授的觀點: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即“專業知識+外語知識”。外語能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獲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三是溝通交流的能力;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四種能力:一是獲取知識的能力,二是創造知識的能力,三是應用知識的能力,四是合作交流溝通的能力。白靖宇認為外語創新學習,首先要求研究生轉變學習觀念,英語教學要從傳授語言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搜尋、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外語學習方法要適應時代,同樣也需要個性化。
作為美術類的高等院校,中國美術學院為國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成績卓著的藝術人才,其教育成果和教學水平毋庸置疑屬于高水平。隨著21世紀的發展進程,藝術類專門人才也越來越多,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之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除了具備過硬的藝術業務水平之外,需要專業人員能夠較熟練地使用外語在各自的領域與國外同行進行交流、探討與合作。研究生英語教學之目的,除了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言技能,還必須實現以語言為載體的多維文化視野拓展,讓英語教學與時代發展、社會需求和個體需要緊密結合而體現出其鮮活的生命力,讓藝術研究生的激情和創造力在語言學習上也得以較充分的展示和發揮。
本課題圍繞“以中國美術學院為例,探討研究生英語教學如何適應我國21世紀對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要求”展開研究。
二 教改思路
李嵐清在《高校大學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的序言中說:“當前,隨著全球化經濟的加速發展,教育的國際化趨勢正日益突出。外語教育在加強國際交流、對外傳播我國優秀文化、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我國高校高層次的學習者,研究生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在較高的起點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使他們掌握英語這門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研究和國際交流活動。
針對美術院校的研究生英語教育,針對藝術類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藝術領域語言與材料,進行英語教學改革,嘗試走出一條適合美術院校乃至整個藝術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之路,使英語真正成為學生認識世界切實有效的工具,而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由此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美術院校研究生教學特點為出發,視語言和藝術互利合作共進,使語言認知與藝術實踐活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消減心理隔閡。通過圍繞美術和人文等藝術專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語言學習,有助于學生在語言技能提高的同時,逐步完成藝術和人文素養的積淀,促進營造良好的校園語言學習及文化氛圍。
第二,研發適用于美術類研究生英語學習的教材、配制多媒體課件和利用網絡資源等,改善傳統的檢測手段和方法,促使英語教學功能從單純基礎語言培養向語言實用能力轉移,特別是向專業英語能力培養轉移。
第三,以學帶研,以研促學,學研結合,以專業助推英語學習,以英語提升專業研究。學習、研究、應試三位一體,互動、互利、互促、共進,從而實現:調動英語學習主動性,提升專業研究能力,并提高英語考試成績。
第四,以生為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提高語言的應用能力為核心,注重語言教學的個性化,從而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其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最大可能地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達到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 實踐措施
1.開展教學改革課題研究
組織教師積極申報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展開理論研究。更新教師觀、學生觀和師生關系觀,改變教學理念,使語言和藝術互利合作共進。藝術研究生作為成人學習者,有自己的學習環境、特點和風格。這決定了課程只能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生和教師協商制訂適合學習者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策略,并且在學習過程中隨時進行調整。
這些年來,筆者先后完成了浙江省教育廳及中國美術學院重點課題:“美術學院英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美術學院英語課程的教材探討與開發”和“英語考級詞匯幻燈動畫記憶的探索與實踐”等。
2.研發課程資源
蔡基剛在論述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時說:“我們應強調課程設置,逐步把重心移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ESP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他就內容型教材作了這樣的描述:將語言教學與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根據學科知識,并不十分專業,但比較有系統;引導學生注意的是內容,讓學生在內容學習中“習得”語言,擴大詞匯量;將重點主要放在社會語言和語言策略的學習上,放在語言使用和交際上。
合適的教學內容是實現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保證。在開發美術類研究生英語課程資源時,將英語語言教學和專業學科知識學習結合起來,課程內容的選擇就是根據美術學科知識,雖不十分專業但比較系統,同時注意內容的趣味性、信息性和可操練性,以引導學生在接觸專業知識的內容學習中“習得”語言,并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
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從內容選擇到結構安排到教學活動設計再到課后練習規劃,均從美術類學生的實際出發,語料新穎實用,文章短小精悍,題材多樣,體裁不拘。文章主要選自當代英美書刊及互聯網部分網站,有的是從某些著作中摘錄的片段,有的是在原材料基礎上略作改寫以適合美術類學生的英語水平的短文。
筆者至今編寫出版教材:《美苑英語——造型篇》《美苑英語——設計篇》和《美術英語》。
3.配制特色課件
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改變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手段,集文字、圖形、圖像及聲音于一體,生動有趣的內容加上圖文并茂的界面,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現代信息技術還能創造真實的情境,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多感官并用感知語言,從而達到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效果。
運用多媒體技術精心研制《美苑英語》《美術英語》教材的特色課件。這些課件的特點:(1)融語言基礎知識學習于專業短文閱讀之中,使語言知識更具吸引力,提升教學效果;(2)利用網絡資源提供的背景知識補充于課件中,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其求知欲;(3)編入配套練習,突出重點、形式多樣,兼顧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4)PowerPoint課件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聲像俱佳、色彩悅目。
4.激活課堂教學
充分重視課堂教學的作用,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學效果明顯:學生結合自身專業和學習興趣展示各自獨特的學習成果。
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應該是意義學習,它不是僅僅涉及事實累積的學習,而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等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這種學習效率最高,且掌握后不容易遺忘。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在闡述人本主義教育要素時指出:教師應重視作為個體的學習者,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個人情感,鼓勵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責任感,為具有真實個人意義的學習和全人教育創造最佳條件。他認為,學習過程應該是自發的并且有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因素共同參與的;只有這樣,學習才能夠持久地滲透到學習者個體全人發展的各個方面。
學習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是學生在與教師、學習任務以及外部環境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意義的過程。良好的課堂氣氛是由教師和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共同營造而成的。這種互動表現在:授課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把教學內容同學生的個人需求聯系起來;教師的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個性、人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藝術類學生本來就想象力豐富,當他們在實踐這種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時,各自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圖文并茂的PowerPoint課件,加上聲情并茂的解說,讓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或結合自己的專業,或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利用課外時間查尋資料、獲取信息,組織好材料、準備成講稿,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交流互動。交流時由于各自專業或不同興趣所帶來的心靈碰撞、智慧啟迪,進而展開討論、相互學習、分享快樂。作為教師,適時給予點評,與學生互動共進。
5.帶動課外教學活動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只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者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自身體驗和獨立思考而逐漸培養起來的。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每個人的獨立人格,保護每個人的自尊心,幫助每個人充分地挖掘潛能,發展個性和實現自身的價值。
教學活動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實現學生在課內學到新東西、留下新疑問,帶著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課外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課外學習的目的。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和網絡資源,從而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相互交流的“學研結合作業”都是課外完成的。“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learn.”事實正是如此,獲取知識主要靠學生自己的實踐與探究。
6.改革評價方式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強調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而研究生英語評價體系一直以來只是一維的,即通過統一的測試檢查學生語言知識獲得與否。為了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重視評價結果對教學效果的反饋作用,我們改革評價方式:樹立以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新的評價觀,將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堅持評價標準多元化和評價形式多樣化;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期末考試中考核常規技能(聽、讀、寫、譯)的成績與平時課內課外學習行為和能力的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模式。
四 結束語
目前,研究生“學研結合”的演講作業以及他們在各自專業領域所需研讀的或翻譯的英語原版著作等,均被視作研究生“學研結合”的成績,其中的優秀篇章將結集公開——既可以作為研究生英語學習的成果,又可以作為后來者們新穎的學習參考資料。
筆者在研究生英語教學創新實踐的路上,才邁出一小步,必將繼續嘗試著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來傳授專業學科知識,以學生對專業的興趣來激發他們對英語的興趣,從而改變目前研究生英語教學發展的瓶頸,培養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各自專業領域內的信息,并參與各種學術交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新聞中心.白靖宇教授暢談研究生外語教育與21世紀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EB/OL]. http://news.snnu.edu.cn/ bencandy.php?id=2751
[2]王守仁.高校大學外語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3
[4]蔡基剛.試論第五代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理念和原則[A].邱東林、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探索與展望[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65
[5]Rogers,C.R.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2nd).Columbus,Ohio:Chades Merrill,1983
[6]葉浩生.心理學理論精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27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