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作室制是高等院校美術教育、教學的一種常規模式,但又依照自身的辦學特色,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呈現出無模式的多向性,但其終極目標又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優秀運用型人才。美術學專業的工作室制教學,各個院校儼然都有自己的特色。地方高校美術本科起步晚,美術學專業受于經驗、經費、區域、理念的制約,而難于凸顯·特色,但是充分認識和利用好這些制約,又會使創新的特色造就可能。
【關鍵詞】創新 理念 實踐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12-02
一 契機推動創新
隨著“大學熱”的升溫,追捧“學士、碩士”已是一種風氣,既是社會的需求,也是眾多莘莘學子趨之若鶩地完成華麗轉身的愿望。對于大多數高等專科學校而言,要得到有效的發展,“升本”是必然之路。但是升本之后的竊喜之余,卻發現新老院校辦學經驗的差距不止一點點,不得不使升本院校窮追猛趕。效仿不是權宜之計,創新才有出路,落后要挨打,有創新就能崛起,特色支撐著創新的生命力。“一個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價值,不要勉強自己去學別人,而要發揮自己的特長。”(羅蘭語)。鄭重審視、認識自己,才能展示出自身的特色,才有創新的價值。
美術教育專業作為三年制大專,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為當地的中小學及社會美術行業輸送了大量的人才。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三年制美術教育專業已經逐步邊緣化。四年制的美術學本科專業,在升本后的院校首先支撐著美術教育、教學的發展前景。美術學專業教學的探索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很多學院不約而同的集中到工作室制教學改革的潮流中。早在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創始人格羅皮烏斯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雙元制”教學理念,學生是待學習的徒弟,而教師則是技藝熟練的師傅,實施較有特色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模擬和真實的從事項目設計,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設計應用能力,滿足時代和社會對于設計類人才的實際需要,致使聞名遐邇。工作室制是我國高校藝術教育領域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藝術教學實踐中就以開始進行嘗試的教學改革項目。如今很多高校已紛紛以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而崛起,各有各的模式特色。
保山學院美術專業,在2010年開辦美術學本科專業,同樣面臨著教學改革的諸多問題。創辦適合自身的特色工作室制教學,既是教師的愿望,也是高校美術教育教學的一種趨勢。
二 理念促成方案
1.設定科學合理的核心教學理念
凝聚教師的集體智慧,充分論證,本著以人為本,人才培養為中心,以質量工程為核心,注重實效,創新謀發展,優化結構、突出重點、交叉滲透、適應社會的基本原則,提出以“創作帶動基礎、項目引領教學”的教學理念,推行工作室制改革。“創作”指的是強調學生主觀意識參與的專業訓練,“基礎”即專業基本功。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業能力的培養,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突出創新性,更能暴露出學生專業基本功的弱勢方面,較有針對性地及時補充,學以致用,對專業基礎的提升發展更快捷有效。“項目引領教學”就是圍繞項目任務的主線,展開專業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帶領學生在課程教學中,融入項目任務,以團隊分工協作方式共同制訂計劃、方案,探討實施,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而執行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再是簡單地教與學的關系。“創作帶動基礎、項目引領教學”的工作室制即把現有的專業教師根據專業研究方向與領域進行整合,成立若干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有一定的專業方向的定位,以圍繞承接的項目展開課堂教學。
2.建立量身定制的工作室構架
依據美術系現有師資力量、學生人數、教學設備、設施等建立三個工作室:(1)國畫工作室;(2)油畫工作室;(3)版畫工作室。工作室在藝術學院的領導下,美術系主任督導,工作室主任帶領責任教師具體實施。項目任務核心是實行專業教師負責制。教師結合自身特長建立以項目教學為中心,完成教學實踐任務、培養學生所需專業知識技能,完成教學實踐研究和實體創業的教學、科研統一的教學班組制。學院分管領導論證、協商定制來自于政府部門、企業及民族、民間文化市場的項目,再由系主任“分包”給三個工作室主任。工作室主任為分包項目的負責人,負責分包項目的再“分包”,與任務責任人(授課教師)分析論證分包項目,結合課程教學大綱討論、協商制定工作室的具體任務。
3.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形式進行系統性優化
工作室制的核心仍然是課程設置的一貫性與系統性,其中項目與課程的結合是慎之又慎的權衡,并不是把課程丟了,帶著學生干項目。課程是實行工作室之前設置的,項目是之后引入的。在設置課程時,要充分論證課程科目的科學合理性,把本校的條件優勢、區域政策與環境優勢、生源優勢發揮至最大化,才能體現出工作室的特色。“教學改革,不能脫離學校自身所處的條件與環境,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不能脫離學校辦學的實際,脫離學校具體實際的改革是一種盲目行事。”
工作室制的學習任務是將若干門的專業課程進行了分類型打包,以項目任務為主題分解原來的課程教學。從而決定了與班級授課制教學形式的不同:(1)1+3模式學習。學生在一年級以美術基礎教學為主,二三四年級進入工作室
* 基金項目:保山學院科學研究項目《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與高校美術教育、創作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12B006JY)
學習。(2)一年時間打基礎。一年級學生以素描基礎、色彩基礎、國畫基礎、版畫基礎、構成基礎、透視、解剖學等為主要學習課程,重點研究美術的一般規律。(3)三年時間搞創作(項目)。二三四年級學生以“項目課程”為主創新學習,重點研究美術的特殊規律。學生在在既定任務執行計劃內,通過教師(項目任務負責人)帶領、指導,自主、創新地完成多元、實效性課程內容。(4)學生和教師在相對固定的工作室完成課程教學及項目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借聘到相應的工作室學習、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及教師的特長。(5)“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互助。在完成項目任務教學的過程中,免不了有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題。可以請相應的專家幫助解決,也可以請學院指派教師短期外出考察、學習。
4.合理定位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法
工作室制對教師有著雙重要求。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教學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有實實在在的專業實踐能力。也就是我們的教師的知識能力都必須不斷提高與更新。學校應多為教師創造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同時做好“傳、幫、帶”的師資資源利用,給年青老師找一個“結對子”的“老師”。教師既是項目實施的領導者,也是項目工程的責任人或師傅,以啟蒙、引導的方式帶領著轉換了“徒弟”身份的學生協作完成項目的各個具體過程。在創作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若有好的創意,都可以向教師主動提出,教師則可予以有針對性的指導,也才能體現出工作室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角色關系的轉換,也帶來了教學方法的變革。工作室制教學的本質不再是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它更強調學生的創造性參與,教師把以教為主轉變為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幫助、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參與項目的計劃、實施全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解問題的能力,以此加強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思考和創新能力,以達到教與學和諧共生。
三 效果驗證實踐
實踐效果的好壞,是檢測理論體系正確與否的唯一證據。以保山學院美術系2011級美術學專業為例,全班有32個學生,一年級時,全班統一上課,完成素描基礎Ⅰ-Ⅱ、色彩基礎Ⅰ-Ⅱ、透視學、解剖學等專業課程的學習,指導教師著重完善、提高學生專業基礎與理論知識。大學一年級學生“聽話、吃得苦”是每個老師的共同感受,因此在這一階段學習專業基礎技能與理論知識,只要教師引導得法,成效是很明顯的。
二年級開始進入三個專業工作室學習。實施“學生選專業,教師選學生”雙向選的方式,由工作室根據選修人數,綜合考核,合理調配。最終進入國畫工作室13名學生,油畫工作室11人,版畫工作室8人。各個工作室以“民族、民間題材”為模擬“項目”結合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為主。如國畫工作室以“松山戰役”的民族、民間抗日的“二戰”題材為主旨,貫穿于今后三年的專業課程教學之中。油畫、版畫工作室以居住在保山市13個少數民族的服飾、建筑、地理特征、宗教習俗等人文資源為題材,引導學生有選擇、有目的地應用于三年的課程教學之中。雖然進入工作室才只有一年的時間,但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學生的目標明確、興趣更濃、主動性更好。教師的反饋則是,“既能自如的與學生溝通,又能自主的發揮個人特長,學生很踏實,教著有激情!”成就感蠻大的。各工作室的老師對教學的熱情較過去“課程制”模式有很大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學工作中,投入的時間也有所增加,學生學習條件有所改善,學習態度更加端正。所有專業教師都能準確定位自己的專業研究與發展潛能。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創造性得到充分訓練,師生之間不再是單純的教與學,而是朋友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共同學習。由此可見,工作室制的教學改革日趨成熟,逐漸步入軌道。
四 問題激發探索
各高校之間辦學歷史差異,規模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及條件不同,必然結果是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工作室制教學本身就有著很多的可探討性與探索性。因此,工作室制教學固然有很多優勢,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1)校外項目定制困難。外接項目是使教育、教學與社會接軌的絕佳途徑,藝術學院領導、教師都忙于管理與教育、教學,對于教育行業之外的人事并沒有太多的接觸,接洽項目的可能性很小,就更談不上項目的定制了。一方面,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相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校級領導與政企溝通,引導接洽,達成相關項目。另一方面,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還未完善之時,先以論證充分的模擬項目進行教學。(2)項目需要深度。學生對“項目”——“民族、民間”題材內容缺乏歷史認知與經驗體會,帶來創造性的模糊與不真實。有必要開設更多關聯的專業任選課程,來供學生選擇,得以彌補知識量不足。必要的觀摩學習與實踐體驗也是一個較好的手段。(3)專業課程設置前瞻性要遠。為適應社會需求,“專業教學進程計劃”不恒定,年年修訂,造成不同級的美術學班級課程差別很大,仍需要領導、教師具有超前的管理能力與專業意識。(4)整體發展協調的問題。工作室制美術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思想觀念的轉變、教學自身建設、各系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協調和完善。
“創作帶動基礎,項目引領教學”的工作室制美術教學突破了以往“班級制”的傳統教學模式,師生之間進行雙向選擇,能體現教學雙邊活動的意愿,師生共同有既定的目標,積極主動性無疑得到很大的提升。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自覺完善專業基礎知識與基礎練習,充分鍛煉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承接的任務中與教師平等、互助地共同工作,更能展示團結協作的能力。只要能達到既定的任務目標,可以自由地釋放想象能力與自我表現欲望,很好的歷練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保山學院美術專業的工作室制教學改革才剛起步,通過教師集體的努力一定會更加完善而特色鮮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集體的教育信念激勵了教師去進行創造性的探索,成為每個教師個人創造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吳志堅.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新思考[J].大舞臺,2012(10)
[2]袁熙旸.中國藝術設計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219
[3]陳述.工作室制的教學與管理[J].新疆藝術學院報,2004(1)
[4]周睿、方啟元.“項目驅動、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探索[J].消費導刊,2009(21)
[5]陳江.“工作室課題制”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施——以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為例[J].院校風采,2013(3)
[6]張漢東、李華.構建身心統一的藝術教育環境[J].云南教育,2002(30):65~69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