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社會、課堂教學場域、人三個層面對課堂教學文化重塑進行了思考。以期對教師、學生和整個社會文化品味與交往能力有所提升。
【關鍵詞】課堂教學文化 社會 課堂教學 人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20-02
人與文化是一體共生的嬰兒,失去任何一方都無法存活。課堂教學文化既受社會變遷的影響,同時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課堂教學文化是傳播文化的陣地。新課程改革意味著適應社會文化變遷,也彰顯出課堂中的教學體系與行為方式需要變革。因為,課堂教學文化就是圍繞課程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建構的關于“教與學”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同時,它也代表著作為社會個體,課堂教學個體——人的思想、價值觀、人心中內在習得的文化轉化的需要。現代教學必須以文化的主體形態進入教學過程,即作為一種建構性與生成性的文化,承擔起培養學生的生成與建構意識、能力及文化主體身份的使命。
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研究,歸根到底都指向了課堂教學文化。那么,如何進行課堂教學文化的重塑就需要思考。
一 社會層面:把握現代教育觀,批判地融合文化
自從夸美紐斯將教學放置在了課堂的領域,社會中并存的各種文化就投影到課堂教學中了。正如課堂教學社會學研究者吳康寧所說:課堂教學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課堂教學與其“外部社會”之間存在著一種交換關系。這一關系的首要方面是外部社會對課堂教學的“輸入”。其中既有物質層面的輸入,也有制度層面的輸入,更有文化層面的輸入。三者漸次遞進,構成作用于課堂教學的“外部影響因素圈”。同時我國課堂借鑒國外經驗,但現實條件與實踐操作性相悖;求諸于傳統文化時又往往異化地解讀,這樣各種文化的雜糅使得整個社會的教育文化偏差,“學虎不類反類犬”的尷尬屢屢可見。屬于社會文化附屬的課堂教學文化必須立足當下,把握現代教育觀,客觀審視社會現實,取古今中西課堂教學文化之精髓,去其糟粕,融于一體,構建與發展中文明古國相適應的課堂教學文化。具體看來:在未來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中,教學管理者與實施者應定期展開研討以促進思考,融合多文化,形成自主的研究能力。再者也要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檢驗,以保證改革適應社會發展,使課堂改革真正行之有效。
二 課堂教學層面:創設多元的學習氛圍,促進合作學習
張武升說過,課堂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這是當今社會對學校培養人才的訴求。教師如未能在課堂中尊重個體的獨立性,導致學生只被動接受知識,兩者間則無法展開對話。知識也不能被有效地組織到學生已有的經驗中去,這種“知識就變成純粹的言詞,即純粹感覺刺激,沒什么意義”。合作學習就是為改變此種境況而被人所提倡。但在采用此教學方法中,教師們多數忽視了多元學習氛圍的創設,以致合作學習流于“形式上合作”(如僅僅改變了桌椅的放置、規則的建立)。學習氛圍是教學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形成學習氛圍需要持久地維護,因為“教學文化是一種課堂的文化、一種活動的文化、一種關系的文化和一種顯性與隱性交融的文化,是持久成形的教學傳統、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類型或范式。”多元學習氛圍的建立,需要教師課內外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不搞“一言堂”,且教師應有足夠的教育機智、學識化解各種疑問。教師主導課堂時,教師應及時巧妙促進學生展開合作、交往及學習。整個班的文化開始轉向,學習氛圍才能漸漸成型,學生的合作學習才會是自發有效的。
三 人的層面:尊重互信,創生交往文化
課堂教學文化的遷移以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遷移為基準。所以必須把教師和學生,以及這兩個群體的交往作為課堂教學文化把握的焦點。“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發生相互作用和聯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會群體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1.師生之間
“就文化自身來講,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當新的文化要素或形式興起、傳播時,大多要受到舊有文化的排斥和抵制,不管新文化怎樣有價值,它都要受到舊文化的反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傳授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語句中更體現出的教師威嚴,好像是橫亙改革潮流的也是橫亙在師生間無法翻越的藩籬。文化間兩者的齟齬并非天然存在,只是“課堂教學中教師文化是規范文化,其價值取向與社會主導價值規范同步,通常代表著社會與學校的主流文化,是按照預定的教育目的篩選出來的理想文化。學生文化是非規范文化,它具有廣闊的文化資源背景,與社會期待存在客觀偏差,可能是非社會的,也可能是反社會的,即反學校文化”。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超脫工具理性來設計課程,實施課程。師生對話可以人格平等的態度展開,打破形式上的“過程教學”:教師應持有尊重、信任、平等的教育觀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主動傾聽學生的需要與建議,以此學生也會敞開心扉與教師交流。教師也能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做出恰當的指導。并且學生也是文化與知識的擁有者,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身上獲得學習,構建互信的基礎。
2.生生之間
知識與文化交換也在生生之間,每個人都是文化、知識的載體。學生群體間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學習和交流中碰撞與改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作學習是產生此種改變并進行融通的路徑。
合作學習理論研究規范合作學習的標準與原則,且以教師操作角度切入但在研究視角上未明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嚴格操控的合作學習本身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與學生間交往能力的發展。正如吳康寧認為的,促使課堂中處于不同層別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正確方法應該是營造平等互信的班級氛圍,使學生之間自主發生合理的競爭與合作,以此使組間所有學生的知、情、意、行得到發展。
3.師師之間
課堂教學文化,須重視校園文化,也就是要重視教師文化。隨著現代學習概念的豐富,知識水平發展,文化轉型,課堂教學目標逐漸重視起合作交往與情意發展。教師是共建課堂的行動者,教師間的交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但教師間存在學科背景差異、年齡差異、入職年齡,導致課堂合作、課外合作減少。這影響了教師間情感交流與教學研討,也間接引導學生的分層:擅長不同科目的學生易產生學習的隔閡,這是課堂文化失調的一個方面。要改善此情況,教師先突破職業傳統文化的桎梏,摒棄論資排輩的交往方式;在學問與情感上平等交流;突破學科界限以促科際間的合作。
“課堂教學面臨著挑戰,課堂教學文化自然亟須重塑。課堂文化是課堂存在、運行和發展的‘場’,是課堂教學的活力之根和動力之源,它從本質上反映了教學改革的深化程度。”新課程改革不僅意味著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的變革,而且也意味著課堂教學文化的改造與重塑,以及教師、學生和整個社會文化品位與交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秀萍.教學文化:師生生活方式的建構及呈現[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6(4)
[2]裴娣娜.教育創新與學校課堂教學改革論綱[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3]吳康寧等.課堂教學的社會學研究[J].教育研究,1997(2)
[4]張武升.關于創新規律與創新人才培養的探討[J].教育學報,2006(4)
[5]杜威.約翰.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司慶棟.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重建課堂教學文化[J].新課程研究,2009(5)
[7]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耿宏麗.芻議課堂教學文化場域中的師生沖突[J].教育科學論壇,2010(2)
[9]劉利平.重建課堂教學文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