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助人為樂是人類的美德,助人是行為,樂是主觀體驗。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聯系。助人的原始動力在于人類的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每一個人存在的心理基礎之一。因此,助人為樂是人的本性,而這一本性正在被現實淹沒。
【關鍵詞】幫助他人 自我認同 快樂
【中圖分類號】C9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34-02
助人為樂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也是全人類所推崇的行為標準。當別人遇到困難,我們伸出援助之手,隨后我們能獲得快樂的體驗。這是必然的嗎?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例表明,助人反而被別人坑害,不僅沒有快樂,而且助人的熱情也慢慢地被社會侵蝕。我們認為,助人為樂其實是人類的本性,它根植于人類的自我認同意識或者是自我意識之上。
一 幫助他人可以獲得快樂
幫助他人可以獲得快樂是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這個因果關系是必然的嗎?社會心理學認為,幫助他人可以:(1)提高我們自己的福利;(2)增加自己的社會地位;(3)進行自我形象管理;(4)管理我們的心境和情緒,按照這樣的說法“自我”最后一定會感覺到快樂。也就是說,幫助他人其實是在幫助自己,是自我認同的表現。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這個因果關系的存在。
1.經驗的證明
每個人或多或少做過幫助人的事,而且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也提倡“助人為樂”。我們是否在看到別人受到自己的幫助而感到快樂呢?有人會提出反對意見即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感覺似乎越來越淡了——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能夠用經驗來證明“助人為樂”嗎?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純粹的助人為樂”,就是說當幫助他人的時候沒有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只是發自內心的行動。這樣的行為是否存在,大家對此爭執不休,其懷疑的最主要的證據就是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冷漠。這個“冷漠”是怎么產生的?學者們提出了兩個觀點:其一是“群體無知”,如,在大街上有個人暈倒了,很多人從身旁經過,但都無動于衷——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小悅悅事件”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警鐘——在這樣的事例中,看到的人越多受害者受幫助的機會也就越小,因為隨著責任的承擔范圍被擴大,每個人的責任就變小,大家覺得即使自己沒有伸出援手,別人也會的;其二是“害怕詐騙”,報紙上就報道過因為幫助別人最后被詐騙的事例,人們在幫助別人之前,還必須考慮幫助他人是不是會被訛詐,那么這也就遏制了助人行為的實施。因此可以說,在人的內心仍然存在著“助人”的沖動,只是因為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的變化使這一觀念轉為行動的成本增大。到這里似乎得不出“幫助他人就能獲得快樂”。可以假想,在小悅悅車禍的現場,你恰好救了她,你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答案在這里就變得明白了。因此可以說,“助人為樂”潛在于人們心中,當它變成行動時,人們會感覺到快樂。
2.邏輯的證明
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比較有市場,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會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來幫助他人呢?答案是會。例如,西方有很多非官方慈善組織,但有文章指出,他們這樣做會獲得更多的權力,與個人主義是一致的。在中國,慈善團體似乎更少,但并不是說人們沒有愛心,而是我們更加注重集體的利益,更關心集體內部成員之間的和諧,而不是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集體的和諧仍然會為個人帶來很多的利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們都傾向于幫助他人,并且這個行為能回歸于自我之上。這既是人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美德,也是人類本性的需要。在這里我們著重分析人類本性的需要:每一個人看到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在正常的環境下,如果換位思考的話,就會義無反顧的幫助別人,因為人們內心有這樣的企圖——如果我遇到苦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幫助我。在宗教中,這樣的思想有更豐富的表達,例如,佛教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伊斯蘭教要求信徒必須幫助別人等。助人和自我是緊密聯系的,在邏輯上,助人就是助己,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增強了助人者的自我認同感,這是隱藏在助人為樂之后的深刻的心理動因。
二 幫助他人獲得快樂的心理過程
幫助他人可以獲得快樂,在這一背后,有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可以從如下的過程進行探究:(1)幫助他人所得到的初步的感受;(2)初步感受的綜合獲得自我認同;(3)自我認同所帶來的高級感受——快樂。
1.初步感受
大部分人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并沒有想要馬上就能獲得什么(當然在這里討論的是沒有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幫助別人),但是幫助別人會得到一些感覺,這些感覺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感受;其二是幫助別人后所得到的感受。
在這里所說的過程包括幫助他人之前心里的感覺和幫助行為實施過程中的感受。為了使這種感覺更加清晰,下面用事例進行說明。假如你在一個人來人往的大街上看到一個光著腳趴在地上的小女孩,她的身邊沒有親人。這個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心里一驚,這是誰家的小孩,怎么在這里?這人來人往的也沒人幫助她,我怎么辦?幫助她?萬一這是個騙局怎么辦?可是沒人管她,她很危險,而且她是個剛會走路的小孩子!這樣的思想斗爭是難免的,因為社會給了人們太多的壓力。最后內心的斗爭還是決定幫這個小孩子,怎么幫?給警察打電話,告訴警察小孩子的具體地點,然后在不遠處看著這個小孩,以確保她的安全。這時候,你的內心是緊張不安的,既害怕小孩子有危險,又害怕陰謀家在暗地里已經盯上了自己,又期待著警察快點來。此時你沒有感覺到快樂,但是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心已經產生了一系列的感受。要提醒大家的是這些感覺在不同的事件中又有所不同,有些事直接就能感覺到快樂。
接著上面的例子繼續展開。你等啊等,終于警察來了。警察明白事情后,表明自己會處理好這件事,請你放心,你的助人行動到此就結束了,小孩子終于有了安全的保障。假想一下你現在的心理感受:不安的內心平靜了下來,或者是感覺到十分滿足。用一句話說,初步感受就是你的內心由不安變得安寧。
2.自我認同
由不安到安寧,又是怎么升華到自我認同的?自我認同包括很多方面,而幫助他人對自我認同的支持只是其中之一。看到別人,尤其是弱者處于困境時,為什么會內心不安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弱者,如果不是人類群體生活的話,單個人是無法生存下來的。即使我們成為了群體,但是我們的內心具有隱秘性,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其他的人只能通過我們的行為進行猜測,從這一方面來說,我們是孤獨者。怎么才能克服這個困境?筆者認為途徑有二:其一是合作,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常見的一個活動,人類的豐功偉績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合作完成的;其二是移情,就是設想自我就是他人,這樣有可能感受到與他人類似的感受。有人會擔憂,自我還存在嗎?一個人成不了社會,一個人也就沒有了自我與他人之分;正因為我們看到了別人,我們才能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誰,來自哪里,去向哪里。反思這兩個途徑,不難發現,在合作之中需要相互幫助;在移情換位后,我們會有幫助他人的欲望。因此,幫助他人會增進自我認同,而且這是隱藏在我們感覺后面的東西。
3.獲得快樂
自我認同為什么能帶來快樂?自我認同就是確認自己就是自己,使自己保持了自我的統一性,這不僅使自己的知識經驗得到了保障,而且也使我們保持了與群體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如果我們見到了失憶癥患者就會理解自我認同對我們每一個人的重要性,然而這個需求太平凡以至于我們對此視而不見。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個人都在重復著一件事,那就是確認我就是我,一旦這個需求得到滿足,那么我們的內心就會得到安寧。快樂來自人內心的安寧,只有人們內心安寧的時候,快樂才能持久。有人會問:快樂不是內心興奮激動的表現嗎?比如人們高興的時候會哼小曲、手舞足蹈。這的確是快樂,但筆者認為,自我認同的需求滿足后人們所得到的快樂來自于人們內心的安寧。還有一個疑問來自宗教:佛教追求“去我”化,而最后得到的也是內心的安寧,可是他們卻和平常人走了完全相反的路,自我認同在那里成為了不必要的需求。不否認這個現象,佛教的確是想要否定隱藏在內心的自我,這個自我貪欲橫生,迷失了方向。也就是說,這個“我”和前面所說的那個“自我認同”的“我”是不一樣的。前者不僅會帶來內心的陰暗,而且罪惡也會因此而生;后者卻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是我們每天的出發點,并且帶來的是利益眾生,這就與佛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三 潛在的助人沖動
上文的論述一旦面對現實就會顯得蒼白無力,這是因為現實太復雜?還是因為人心難測呢?幫助他人的行為在原始社會是人群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人類祖先流傳下來的行為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它是不是會消失在人類社會之中?筆者認為,只要有他人存在,自我認同就不會消失,助人行為的沖動就藏于人的內心。換句話說,無論社會如何變化,人們心中的這種沖動如何被壓制,但是人的內心依然存有善念,正如佛所說: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肯里克等.自我·群體·社會——進入西奧迪尼的社會心理學課堂(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1
[2]斯·盧科斯.西方人看個人主義[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