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學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簡要分析了教師與師傅的關系。著眼于現代教育,指出了教師角色轉換的必要性,并從幾個方面淺述了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關鍵詞】高職教育 教師 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39-01
近十幾年,科學技術、知識經濟、綜合國力的持續增長對我國的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社會經濟和增強國民素質中的重要性也越發地凸顯出來。正所謂“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社會對學校,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因此,高職教育中的教師應如何定位,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職業技術人才,已成為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探討、研究的焦點。
一 教師與師傅
到底更需要教師還是師傅?這個問題已在高職教育中討論了多年。在傳統教育中,教師與師傅被認為是不同的兩種個體。教師注重的是課堂,是理論;而師傅更注重傳授技能,指導實踐。教師是主動的,是教育中的主體;而師傅是被動的,在傳授技能的過程中,處于輔助地位。而如今的職業教育,需要的是理論與實踐并重,既需要主動地去教,還需要讓學生作為主體來學。這么看來,似乎很難選擇。其實不然,近幾年,在高職教育中,已正在逐步淡化教師與師傅的區別,并且完全有合二為一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越來越強調和重視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
“雙師”素質,即教師不僅取得在校任教的資格,而且要具有本行業的實際操作技能,擁有技師、工程師或相關行業的其他認證。為了增強新晉教師的行業技能,很多院校已經實行了“先鍛煉、后任教”或“邊鍛煉、邊任教”的政策。
2.直接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
隨著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的重視,保持密切與實際生產對接,許多學校已開始大力聘請社會上的“師傅”,讓他們走進課堂直接為學生上課,指導實踐。這些“師傅”大部分都擁有較高的行業認證,并在單位中擔任重要的職務和角色。
二 教師的角色定位
1.教師角色轉換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較單一。教師是文化權威的代言人,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以知識信息傳播為中介,對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施加全面影響,把他們培養、塑造成社會所期望的合格公民。其基本職責主要限于闡明事理,監督學生。而學生則是教育對象,作為客體,其主要職責就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由于師生關系的對立性,以及所傳授知識的相對單調,導致學生潛意識抵制心理比較強烈,從而使他們在受教過程中,缺乏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并且由于對學習結果的過分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及學習策略和能力的培養。因此,為改變教育現狀和提高教育質量,以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高速發展,進行教師角色轉換勢在必行。
2.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第一,由“復述者”到“踐行者”“合作者”。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是書本知識的復述者,在教學中缺乏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只是解說書本上的各種條條框框,這極大地制約了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也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現代教育,尤其是高職教育,教師應在把握書本理論的同時,密切關注新技術的發展,親自指導學生應用于實踐,使自己真正成為“理論聯系實際”的踐行者。
從教育教學的活動形式與方式上看,師生不再是“我主你客”“我說你聽”的單向傳輸,而是雙向、多向互動的,教師影響學生,學生也影響著教師。這就要求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生產中,教師都應成為學生學習和實踐的合作者。
第二,由“主角”到“配角”。根據客觀發展規律,現代教育學認為,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改變以往“主演”的角色,而確立學生的主體觀念。在教育過程中,學習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學生手中,而教師的主導性起到重要的外因作用。所以教師不僅要做“配角”,而且要負責時刻引導“主角”入戲。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和發展要求,并積極鼓勵、引導學生作為主體參與教育活動中來。
第三,由“蠟燭”“春蠶”到“火箭”。教師一直被譽為“蠟燭”“春蠶”,反映了教師無私、無我的精神。然而社會發展到如今,顯然這種比喻已經有些不合時宜。提倡奉獻精神,但卻并不一定非要建立在犧牲和毀滅之上。現代教育更傾向讓老師成為“火箭”,在推動別人的同時,提升自己,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 結束語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相對更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合作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我們要創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所以教師要跟隨時代的發展,迎合教育的需要,不斷地調整、適應自己新的角色定位。
參考文獻
[1]于漪.現代教師學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秦虹.教師角色轉型中的師德建設[N].中國教育報,2004.9.25
[3]錢煥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概論[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