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當前高職高專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筆者認為課程改革應充分體現專業的特色,注重實踐教學,滿足社會需求,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實踐環節、課程教材的選擇及課程考核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高專院校 藝術設計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59-02
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專業知識不系統、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差、社會實踐能力弱。其原因有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等,這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因此高職高專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一 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置不合理
第一,教學計劃不合理。開設的課程力求“大”、“全”,追求面面俱到;將部分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按照理論課來設置;教學計劃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設置沒有體現出專業特色,與相近專業雷同,使專業教學失去方向。
第二,課程的開設時間、順序不合理。不同專業課程的前后銜接、教學內容的滲透、知識體系的形成,需要在教學計劃中綜合考慮。課程設置不僅要考慮課程的縱向與橫向結構關系,而且要考慮課程的邏輯順序,課程的設置要根據課程目標,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將課程合理地進行組合。目前一些高職高專院校在實際教學中,在學生入學之初就安排學習專業設計課程,而相關計算機輔助制圖課卻安排在高年級開設,導致學生低年級做設計時不懂設計規范、不會電腦制圖操作,課程的教學效果堪憂。
第三,專業核心課程和非核心課程的設置不合理,主次不分。核心課程的設置能集中反映專業的培養目標,通過高學分、多學時、強師資的核心課程講授,可以培養學生形成系統的專業知識結構,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2.課程內容滯后,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藝術設計專業緊跟時代的步伐,極富時代特征,要求學生及時掌握全新設計理念與技術、新的設計規范、新材料和新技能,以適應社會的需求。但多年來,教師只注重教材的更換,教學內容“換湯不換藥”,未及時進行相應的變化和調整,造成所授知識陳舊、內容滯后,學生所學設計理念、材料運用、專業技能等方面與市場需求脫節。
3.實踐環節薄弱
由于大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屬于民辦高校,國家的教育經費投入少,基礎設施薄弱,師資結構存在年輕化、學歷層次不高、職稱水平較低等不足,授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相應的實踐教學能力;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多采用“填鴨式”的理論講授,教師只說不練、空談理論,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另外,藝術設計專業的教育機制不完善,沒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機制,校企合作機制不夠完善,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缺乏,造成學生業務不精、實踐能力不強。
4.課程教材選擇的隨意性大、針對性不強
授課教師接到教學任務后,不對教學大綱進行認真剖析,隨意改變指定教材或憑個人經驗選擇教材,將注重理論教學的本科院校專用教材當作高職高專院校的專用教材使用,導致所選教材與授課內容嚴重不符。如在建筑設計、機械設計、藝術設計等專業中普遍開設的Auto CAD軟件制圖課,由于課程面向的專業、講授內容、掌握要求不同,所選擇的教材也應不同。如果授課教師僅按教材名稱來選擇,會導致教材名稱相同但內容相差甚遠的情況。
5.課程考核模式單一、缺乏客觀性
因對課程知識結構、特征認識不充分,考核時將理論型與應用型的課程同等對待,簡單使用理論考核的方式進行知
識考評,模式單一。不同性質的課程沒有建立考核的試題庫,未做到考教分離,考核重點、非重點內容及各考點的分值、權重劃分不科學,考核難以體現科學性、客觀性。
二 專業課程改革的措施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教學課程合理設置
第一,合理制訂教學計劃。高職高專教育一直強調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教學目標,緊緊圍繞產業、企業的需求導向,根據國民經濟發展需要開設專業課程。科信學院根據市場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要結合培養目標,制訂教學培養方案,合理設置課程;認真做好市場調研,了解、分析人才需求動態,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要求;做好專業發展長期規劃,使人才培養適應未來市場發展的要求;學生學以致用,滿足社會的技能需求,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第二,強調設計基礎課程的作用。設計基礎課程是奠定專業發展的基本條件,設計基礎課程是為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服務的,但必須保證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專業課先后關聯,課程與課程之間有合理的銜接,在課時與教學內容安排上要考慮實際需要,進行科學的安排。教學課程開設前要認真研究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先開設課程作為基礎,要為后續課程服務;充分強調設計基礎課程的作用,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有序、合理,學生所學知識更加連貫、系統。
第三,主次分明的課程設置。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學制短、基礎教學時數受限制的特點,在有限的課時內開設較多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是不現實的。因此,要處理好專業核心課程和非核心課程的關系。核心課程是構建該專業核心知識結構的主要基礎支柱,非核心課程是基于專業核心知識結構的補充和拓展而開設的課程,兩者在整個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只有結合人才培養要求,科學設置專業核心課程,課程設置主次分明,在教學中才會引起師生的高度重視,從而建立起系統、完整的專業知識體系。
2.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高職高專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辦成“濃縮型的本科”,表現在以學科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不恰當地強調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缺乏高職高專自身課程的特色。因此,要積極利用高職高專院校靈活的辦學機制,圍繞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求,不斷修改和調整教學計劃及課程結構。在明確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進行課程體系建設,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完善、系統,專業方向更明確。根據專業對人才崗位能力的要求,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云南科技信息職業學院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饋系統,能及時獲取畢業生工作的各種信息。通過不斷調整課程的教學內容,對畢業后運用普遍、運用較多的知識增加新的授課內容、增加授課學時;不斷完善專業實踐環節,及時補充科學技術發展的新信息,及時將新技術、新規范、新工藝、新材料引入課堂,促進教學內容的更新;針對新知識增設新課程,突出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實用性。
3.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專業課程講授結合設計實例、理論結合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每學期的授課計劃合理安排課程實習,結合課堂教學,帶學生到施工現場就設計造型、用材、結構、識圖等進行現場教學,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加強實戰訓練,設計課作業采用教師提思路、下達設計任務書的形式,學生按任務書要求進行模擬設計、真實制圖,掌握課程的基本設計原理和規范的制圖要求;教師對作業全批全改,就作業反映出的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反復訓練,個性問題單獨提示,使學生理解并熟練運用專業知識。
通過以上環節,學生做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及時消化課堂所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在課程基礎知識、專業實踐、設計造型等方面的能力,增強在實踐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認真選擇課程教材,教材選擇具有針對性、實用性
專業課程是專業知識的主要載體,而專業知識主要以教材的形式來進行傳授,教材是專業教學中重要的知識載體。教材選擇的好壞,對能否在教學中讓學生構建起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至關重要。科信學院在選擇教材時,針對授課對象的層次、專業性質等要求,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材,以避免出現不適合的教材,輕則造成教材浪費,重則使教學迷失正確的方向。
5.課程考核實行考教分離
科信學院積極完善課程考核體系,針對各課程的知識特征、內在要求,建立考核的試題庫,實行考教分離,使考核更加公平、客觀、真實;定期安排課程自測,及時檢查學習情況;改革設計型課程考核,學生按教師下達的設計任務書進行課題設計,體現學生設計能力的真實與客觀,豐富考試形式。課程成績的評定綜合各階段學習情況、理論考試與課題設計多方面確定,積極進行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的改革,學生成績按考試成績、實踐成績綜合評定,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情況,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 結束語
在云南科技信息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中,課程教學活動的設置緊緊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的結構與要求進行,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重,讓學生畢業時具有較強的業務工作能力。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個人職業規劃定位的差異,增設不同方向的選修課程,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有利于多樣化、個性化人才的培養。課程改革注意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有序性、實踐性及考核模式的多樣性、科學性,處理好課程教材選擇的各種要素,力求通過對高職高專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進一步理順教學關系,轉變觀念,重點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辦出高職高專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尹守軍、張樂霞.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探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8):187
[2]宋海寧.以就業市場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市場,2007(13):66~67
[3]姜雪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文藝生活,2012(12):251
[4]許少偉.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20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