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人們在勞動生活中不斷實踐積累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之和,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歷史演變過程不同,所產生的文化自然不同,因此對待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理所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或情感。口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紐帶之一,在不同文化民族的相互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口譯者有必要對文化差異引起足夠的重視,并且熟練掌握文化差異下的口譯應對策略,才能在處理不同文化差異的問題中游刃有余。本文從文化差異這一視角對口譯應對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文化差異 口譯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62-02
一 文化差異現象
現象1:在一次歡迎美國留學生的開學典禮上,口譯員將校長講話中的“不論白人和黑人,在我們學校都是一律平等的”翻譯為:Every body whether you are a white or a nigger enjoy equal rights in our university. 令在場的黑人留學生非常惱怒,差點釀出大事,而這全是因為口譯員對nigger的文化內涵理解不夠而造成的。在美國,nigger是白人用來侮辱黑人的貶義詞,帶有種族歧視的意味。
現象2:一位領導同志在向外賓介紹中國農村工作時,口譯員將“農民”一概譯為peasant,會后外賓無不疑問:I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Chinese rural people still very low? 之所以會提出此種疑問,主要是因為英語中的peasant和漢語中的“農民”所體現的含義不同。漢語里“農民”屬中性詞,沒有貶義。而英語中peasant的基本意義為農民階級一員,而另外的含義是鄉巴佬、鄉下人以及缺少教養的人。因此難怪外賓會產生疑問。
現象3:有一次,一位美國專家贊揚中國工人十分聰明能干時說道:“You are as wise as an owl.”口譯員直接譯為:“你們和貓頭鷹一樣聰明?!笔沟弥袊と舜鬄椴豢?,因為貓頭鷹在中西方文化中引起的聯想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不少人把貓頭鷹看作是一種不祥的征兆,認為碰上它要倒霉,而英語國家的人則把貓頭鷹當作智慧的象征。
二 文化差異及其產生的障礙
文化包括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物,廣義上來說,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文化是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和制度。簡單地說,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整體的生活方式。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文化個性,是一種歷史現象,文化形態在不同文化之間是不同的。文化包括一個社會所具有的信仰、制約、目標、習慣和技術的總和,它不僅包括城市、組織、學校等物質體,而且包括習慣、思想、語言等非物質體。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表現模式。不同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不同文化間的聯系使得文化交流成為可能,而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會產生交流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人類表達其思想、交流感情的重
要工具。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一種語言反映了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觀、思維方式,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特性。各民族的經驗、宗教、態度等不同,人們所形成的信仰、語言、風俗習慣等也必然不同,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口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這一交際過程中,口譯者成為文化交際的橋梁,要能準確并快速地傳遞不同文化背景下雙方的意圖。如果口譯者不熟悉文化必然會使口譯工作失去文化蘊意,無法達到文化等值。
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時,相互之間也會存在理解障礙的問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理解障礙就更大了。僅僅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口譯員要想準確傳達交流者的真正意圖,還需要了解對方的文化差異。口譯不僅是個語言問題,它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三 文化差異下的口譯對策
首先,要注意政治術語的含義差異。一些政治術語是特定環境下的“特產”,比如經常講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如果將這里的“精神文明”譯為“spiritual civilization”,外國人聽到后首先想到的是宗教信仰問題,這就與本義相左了。另外,像“五講四美三熱愛”,如果逐一順序英譯,則會十分難懂。但僅僅注意到詞語含義的不同要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是遠遠不夠的。時代不同,詞義也隨之產生變化,原本中性的詞可能產生了感情色彩或發生褒貶轉換。因此,掌握詞匯,一方面要了解其本義,一方面還要知道其喻義、引申義或轉義。只有熟悉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真正意義,才能在口譯中做到語用得體。如果現象1中的口譯員能夠全面地掌握詞義,隨時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內涵,在口譯工作中就可避免交際障礙甚至交際災難。
其次,要注意不同語言文化下的詞義差別,了解不同文化中對應詞的意義是否完全對等。在兩種語言里,某些詞語表面上好像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但其實卻是兩碼事;或者由于一些概念、事物在某種語言里只有一兩種表達形式,在另一種語言里,卻有更細微的區別。談到對農民的說法,對于現象2中在舊中國,口譯員把農民譯為peasant是可以的,但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國農民,因為其社會地位發生了變化,翻譯為farmer才比較妥當,這樣的翻譯結果才能與外賓的文化相對接,他們就不會困惑:如果中國強調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平等,怎么還把農民稱為沒有教養、社會地位低下的鄉巴佬呢?由此可見,口譯中不但要掌握詞語的字面意思,還要掌握其內在含義,特別是詞語中隱含或附加的延伸意義經常會造成口譯中的誤解。
除了要注意詞語的含義、詞義變化外,在口譯中還應注意民族文化特異性所導致的“詞匯空位”問題。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就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如果生活客觀環境中根本不存在某一現象或事物,那么語言中自然也不會存在對應的詞語。在進行口譯時,如果被譯語言的形式只能以譯入語中意義相同的形式不同的語言的詞匯來表達,就意味著譯入語相對于被譯語來說,存在著一個“空位”。詞匯空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而這卻給翻譯特別是口譯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谧g中的很多不可譯現象基本上是由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直譯的方法就行不通了,而運用意譯的方法就能夠破解難題。譬如,漢語“物極必反”在英語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語,在口譯時可以根據漢語詞匯的內在意義,將之翻譯為:A chang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is inevitable once a certain limit is reached. 但是“詞匯空位”只是文化海洋中的一滴水,詞義聯想更能折射出文化的差異。在不同民族的語言演變過程中,由于對某些情景和事物所發生的聯想都有其特殊的感情環境氛圍,因此,即使在不同文化中意義相同的詞匯其感情色彩也會略微不同或大相徑庭。中國人常用“肥缺”來表示一件好的差事,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則把“a piece of fat meat”看作是一件廢棄的事。如果在口譯中缺乏對文化差異的充分認識,往往會造成理解上的巨大差異,甚至會導致南轅北轍的結果。
此外,在口譯中還應注意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思維、風俗以及價值觀念等的差異。一位政府領導人在向來訪的美國代表團團長引見自己的夫人時說:“這是我愛人”,如果望文生義,直譯為“This is my lover”,則會令美國客人大跌眼鏡。在英語中lover一詞既有西方人的情夫或情婦之意,又有丈夫或妻子之意,因此,為準確表達妻子的意思,應將lover變為wife,就會避免在公開場合的尷尬,在口譯中只要平時注意這種不同文化間的細微差異,就能夠有效避免難堪場面。
對年齡持有的不同態度又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另一個重大表現。中國文化中存在敬老文化,因此往往不會忌諱“老”的問題,而在西方國家,非常禁忌“老”。因此在遇到一位老年外國朋友時,中國人處于客套,往往會說“我們都老了”,這在中國文化中無可厚非,而且非常得體,但是,外國朋友有可能認為你把“老”強加于人,很不謙虛,也不禮貌。而在禮儀方面,中西方也存在較大差異,英美人在日常生活中“Thank you”常在嘴邊掛,表現出良好的社交禮儀,但是中國人往往比較內斂含蓄,不善于直接表達,這在外國人眼中就難以理解。中國主人在接待外賓時可能會說“沒什么好菜”,如果直譯為“There is no good dish”,就會讓外賓丈二摸不著頭腦。西方人的落落大方和中國人的含蓄,體現了兩種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點,在口譯中要特別注意。
四 結束語
文化差異會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正常交流的障礙,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溝通交流的效果,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較大的文化沖突,造成嚴重后果。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映著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宗教信仰、地域生態、歷史背景、民俗風情等方面存在很多差異,這些都會對兩種文化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產生較大影響??谧g作為溝通的橋梁,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差異是口譯者無法逾越的問題,口譯者必須充分重視并且在實踐中積極主動學習積累,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才能在口譯中游刃有余、恰當處理。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吳瑾瑾.實用英漢翻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4]莊恩平.東西方思維差異與口譯[J].上??萍挤g,1998(2):21~24
[5]李雪芳、龔奕軒.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7(5):81~8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