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法由于其天然的學科屬性,決定了它獨特的法律性和實踐性。本文通過對傳統行政法教學特點的思考,總結了如何完善和把握行政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行政法 教學方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64-02
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為實踐目標、保護人權為原則的行政法學,在我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行政法學知識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它的廣泛應用體現在行政執法、國家司法和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同時在法學學科領域里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和學生的青睞。
一 對現代行政法教學的思考
作為教育部確立的高校法學教育中的十四門法律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行政法通過保護自然人、組織的尊嚴、自由、安全、財產甚至生命等價值,來維護和促進合法的行政秩序。因此它是理論性和實踐性交織,理論性和抽象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有著其他法學學科所沒有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第一,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法制進程較晚,大部分法學理論和精神原則都來自于同是大陸法系的德國和日本。但由于國家性質和體制的不同,我國法律制度與西方法律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國,行政權力是國家權力的一種,而司法權力也是國家權力的一部分,那么行政法作為“民告官”的唯一一部法律在行政權力和司法權力的邊緣游走,是較難推行和把握的。
第二,行政法的最大特點是由于規定內容的廣泛性,使行政法律、法規等分支法律規范眾多。而在行政法教學中只涉及總論部分,而具體分支法律法規在實踐中應用極廣,但在課程教學中卻只涉及極少的基本理論內容,使得教學和實踐嚴重脫節,尤其在行政程序法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第三,行政法的內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自然人一生中打交道最多的就要屬行政主體了,因此在教學中實踐經驗的積累尤為重要,從實體行為到程序行為的學習和實踐是行政法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四,行政法因其主要涉及國家行政機關,與政治學、行政學關系密切,在具有法律性的同時政治色彩濃厚,也給學生的學習增加了濃厚的國家政治意義的色彩。
第五,在行政法中,諸多條款都帶有行政自由裁量性,由于缺乏法律的嚴格規定,致使行政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簡單粗暴,對行政法的社會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有時使行政法教學看起來與真實行政執法不符,在學習中難以理解和把握。
第六,行政法自身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程序法和實體法并存。在以往刑法、民法以及訴訟法的學習中,實體法和程序法都是截然分開的,帶給學生的感覺程序法就是參與人和法院的行為程序。這與行政法中執法者既要履行實體法律又要嚴格遵守程序行為執法截然不同。這一點在教學中容易被輕視、忽視或難以理解。
第七,由于行政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法律地位的重要性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近幾年來,被譽為“天下第一考”的國家司法考試,大幅度增加了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的內容比例。而被稱為國考的公務員考試中,行政法亦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對于法律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好這門課程至關重要。同樣法律專業的學生是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更是我國未來法制建設的堅強基石和執法利劍,因此更關系到我國未來的國家政治和國家法制的發展進程。
二 如何改進行政法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專業素質
1.如何通過了解多學科知識交叉來改善行政法知識結構
從學科大類講,行政法學與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等很多學科都有交叉。如在行政法學中所運用的通過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考慮法律事件內在的因果關系,可以對權利義務產生正確認識,正是政治學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的體現,是正確認識法律現象、了解法律事實、分析法律實質的科學方法。從其他部門法角度也可以看到,行政法與憲法、刑法、民法以及法理學等學科關系尤為密切。例如《行政處罰法》中的“處罰法定原則”則是《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則”在行政法中的運用。而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中的行政相對人正是《民法通則》中所使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概念。
因此,善于運用各學科理論,把握學科之間的交叉知識,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立足行政法聯系多科。(2)先易后難,由淺入深。(3)靈活運用,融會貫通。把握交叉知識,運用其分析和解決行政法問題。
2.為培養創新精神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鍛煉法律專業學生的理性經驗和智慧,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培養學生駕馭社會生活中復雜矛盾的能力,并用法律手段解決它。因此,教學中要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注重學生理性思維習慣的養成和實踐經驗的增長。
近幾年被法學界公認的能有效培養學生實踐經驗和理性的成功教學模式就是案例分析教學法。在教學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在教學手段上,能否自如地查詢所需資料和信息,能否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交流等對現代信息手段的運用能力是衡量老師和學生水平的重要尺度。PowerPoint等教學手段可以克服案例教學信息量大、描述困難的弊端。
第二,在教學方法上,筆者特別注重實踐教學,采取靈活有效的辦法,注意理論闡述與不同案例相結合的分析方法,特別注重挖掘重要案例的潛在信息。在實踐教學中,一
般案例用做證明和說明特定的理論和觀點,或用來駁斥某些理論和觀點;而經典案例和重要案例則要精細講解,逐步引導學生對實際工作和法律實踐的關注。
第三,在案例教學模式上,要改變理論課堂上教師為主體的情況,強調學生與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地位平等。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對案例的理解,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哪些理論核心知識的缺失,不把自己當做絕對真理的化身,讓學生的思維自由馳騁,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對課程的極大興趣。課堂氣氛活躍的程度是學生從老師處獲得信息多少的重要標志,也是案例教學的內在要求。
3.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開發多種新的教學形式
傳統的行政法教學模式是老師占主體地位,案例分析實踐教學雖然在極力規避這一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有所失衡,那么這兩種教學方法都使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地位,難以形成良性互動關系。這樣就必須采取新的形式加以補充。這些形式包括組織模擬法庭、定期舉辦法律講座、劃分學習討論小組以及雙向互動式教學法。
首先,組織模擬法庭。讓學生主動收集真實、有特點、內容深刻的案例自行編排劃分角色,在此過程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和自己的見解,老師查缺補漏,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和學者來做講座,向學生介紹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法律動態、時事熱點問題,以及對法律與現實的把握。再次,劃分討論小組。采用提供行政法或訴訟法某一方面的問題,學生劃分小組進行主講,最后教師進行點評為補充的方式,可以加深對某一問題的理解,在探討中深刻理解法律知識的內涵。最后,運用雙向互動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由兩位老師給學生授課,一位教師對某一個專題主講一個小時以后,由另一位教師圍繞前一個老師講授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點評,學生再提出問題,兩位教師同堂作出回答,師生再互相進行交流。采取這種方式必須在授課的前一周將下一次的講課內容提綱發給學生,以便學生提前閱讀,并可以擬定好需要提出的問題與分析理由。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等,還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解志勇.關于改進行政法教學方法的思考——從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的視角[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4)
[2]肖克拉提·米爾扎.高職院校行政法教學方法芻議[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0(4)
[3]翟秀紅.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學方法探析[J].中州大學學報,2012(4)
[4]吳振宇.論行政法教學目的和教學方式的變革[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