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非智力因素在高校學生的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高校外語教師從非智力因素著手,加強對學生外語學習目的的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展靈活多變的課內外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建有利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高校 外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67-01
在學習過程中,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自始至終緊密相連,相互作用。大學生智力水平相近,而外語成績卻相差很大。外語學習的效果不是由智力水平決定的,而是由非智力水平決定的。外語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就一定要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一 非智力因素
學習是一種復雜的、有多種心理因素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智慧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是影響外語學習的內部因素,學習的成功是由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決定的,其中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學生智力與學習效果的關鍵性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來說的。智力因素即認識能力的總和,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和創造力。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遺傳決定,智力的培養只能開發智力的潛能,并不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后天習得,完全可以通過教育培養來改善提高。非智力因素在智力活動中不直接參與客觀事物的認知,但能積極作用于智慧活動。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學習成績的優劣除了與智力因素有關外,還在很大程度上與非智力因素有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任何學習活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智力因素。
二 非智力因素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第一,加強對學生外語學習目的的教育,激發其學習動機。學生只有明確學習目的才有學習動力,只有把外語作為一門工具來學習,意在掌握、運用外語,才會具有長遠性的學習目的,從而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熱情與自覺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和激發。要深入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喚起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還要結合實際,用周圍的具體事例進行目的教育,調動學生外語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進取心。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還要在教學中隨時激發學習者已經形成的動機。一方面要不斷鞏固和深化已形成的動機,另一方面要通過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課堂教學的組織使已形成的動機由潛伏狀態轉變為活躍狀態,切實地推動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第二,開展靈活多變的課內外活動,有效地激發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的認識活動的巨大動力。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是通過學習活動逐步發展的,學習興趣又會帶來新的學習成果。
學習者對學習材料是否有興趣、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有興趣,都會影響學習者的情緒和學習效果。但是學習興趣的產生也需要外界的刺激和誘發,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全面、細致地觀察學生興趣的傾向性,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內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以確保教學目的的實現。教師可采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可設計表演課、實踐課、競賽課、辯論課、想象課等不同的課型,還可開展課堂搶答、課堂討論、學生講課、外語角、講座、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學生創造學習外語的語言環境,通過學習成果的反饋激發進一步學習的愿望,使短暫興趣逐漸變為穩定興趣,并以此轉化為動機,推動學生滿懷樂趣地學習外語。
第三,創建有利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外語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可使學生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并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與學生建立一種友好合作的關系,而且共同解決問題和承擔任務,那么這種相互交往就會增進感情,促進學生的學習。因此,重視師生之間的交往,形成情感融洽、氣氛適宜的學習情境,在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揚和鼓勵是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也是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鼓勵性的正面評價,以滿足學生被尊重的需要。在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時予以及時的幫助,對他們取得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盡量創造條件,使他們體驗成功,增強外語學習的自信心,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 結束語
總之,高校學生的外語學習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并以非智力因素為決定因素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要努力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從而真正確立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意識,提高外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Matlin,Margaret W. Psychology[M]. New York: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95
[2]陰國恩、李洪玉、李幼穗編.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劉利民編著.心理語言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