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大學生的異族文化意識,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對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關鍵詞】異族文化 認知能力 英語教學 交際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69-01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這就對大學外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英語教師,如何使學生將英語這門語言學得更好,如何提高學生在社會環境中的語言交際能力是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應成為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最終目的。
一 語言、文化和文化意識的培養
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語言都反映其獨特的文化。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不斷豐富語言的內容。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過分偏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背景知識的學習,普遍存在把背景知識與語言知識割裂開來的傾向。
對目的語國家民族價值觀念的認知是整體文化認知的關鍵。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念千差萬別,蘊藏在語言中并通過語言這一形式反映出來。因此,對目的語國家民族價值觀念的認知對于學生的理解和交際能力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加注重個人價值的體現。整個社會倡導的是弘揚個性、表現自我,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這種個人價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點,或者個人主義是西方價值體系的支柱。異國文化的這種價值觀念與我國學生平時所接受的“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高于個人的一切”是正好相反的。所以,在從事英語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的認知及評判能力是相當必要的。
認知異族文化的思維方式。只有了解和掌握目的語國家民族的思維方式,才能真正運用英語思維,與交流對方思維同步、感情發生共鳴,達到彼此交流思想、傳遞信息、交換觀點看法等真正意義的語言交流之目的。由于不同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東西方思維模式存在著明顯差異。英語思維模式中占主導地位者是一般特殊型,又稱直線型,最初源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及古希臘的演說歷史文化,要求直截了當,直奔主題。而東方的思維方式屬螺旋型,往往揭示主題前先作鋪墊,用思維內容推理暗示,然后由暗到明,闡明問題。沒有理由說哪種方式更為優越,但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如果缺乏對對方思維模式的了解,往往會出現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思維模式。風俗習慣是構成異國文化認知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積淀。有目的、有意識地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民風、民俗,可以更好地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免引起誤解甚至敵意。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打招呼,還是關乎其民族尊嚴的事情,都應得到尊重。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
二 在語言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同樣,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也是密不可分。學習語言絕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割裂開來。不懂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社會,就很難掌握它的語言。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注重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文化知識的教授,從而導致學生的應試能力高而交往能力欠缺。因此,應加強大學英語中的文化教學,使學生對異族文化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念。如上所述,西方人注重自我,尊重個性,因此也注重隱私。應對學生闡明英語中的諸如討論天氣,周圍環境等話題。在我校,大家習慣課下一人問問題,其他人圍在一起聽,也要讓學生了解西方人不習慣于此。他們認為這是對提問的人的不尊重,他們會排隊等候。隨便去拜訪別人被看作是對他人生活的干擾,也是不受歡迎的。總之,西方人的自我意識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交往中要處處留心。
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的交流障礙時常出現。西方人習慣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而我們習慣先作鋪墊。到別人家做客,主人招待客人飲料時,我們通常回答“隨便”,這往往會使西方人不知所措。各民族迥異的風俗習慣導致的誤解也屢見不鮮。某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對三者的學習應聯系起來,以求互相促進,從而對整個異族文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文化意識的培養和對異族文化的認知不是一日之功,特別是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更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應根據課文自己制作課件,使學生對課文里所包含的文化有能參與進來的感受和體驗。充分利用幻燈片、電影、電視、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形象、動感的異族文化材料,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最后要明確的是,英語教學中注重異族文化的滲透并不是對此文化全盤接受,而是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去其糟粕,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