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地圖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雖然它源于心理學,但是在教育學中受到的關注遠沒有其他教學思想受到的關注多。因此,本文將從教育教學方面來談論認知地圖,除了要說明它的內涵外,更要闡述它對現代教育教學的指導,以便使教師能夠更好地掌握這種方法,為學習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托爾曼 認知地圖 現代教學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71-01
一 認知地圖的概述
1.認知地圖的形成
認知地圖(cognition map)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他以白鼠做實驗,將一只饑餓的白鼠放在迷津內,通過食物來引導它們。在開始的時候,白鼠在迷津中胡亂地奔跑,但是總會跑到死胡同,有時也會跑進正確的通道。偶然間,它們發現了食物,并且隨著次數的增多,它們犯錯誤的次數愈來愈少。托爾曼認為,在這個實驗中,食物為白鼠提供了目的和方向。小白鼠在每一個選擇點上都建立起了期望,即期望著各個選擇點連接起來的線路能將它們正確地引向食物。如果期望被證實,白鼠獲得了食物,那么各個選擇點聯結起來的格局就得到加強。當小白鼠在迷津中把所有選擇點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迷宮格局時,托爾曼就認為白鼠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幅認知地圖。
2.認知地圖的概念
由認知地圖的形成來看,認知地圖的概念,并不只是認知概念和地圖概念的簡單相加,它所表示的是在主體頭腦中形成的更深層的信息。到目前為止,認知地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認知地圖提供了一個表示個體知識和經驗以及他們對于現實看法的強有力工具。心理學家們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了解認知地圖的本質,從而提出了認知地圖的實質是認知映射,是指人們在獲取新信息之后,對其進行編碼、存儲、內部操作以及解碼外部信息的一個過程。
二 認知地圖對現代教學的啟示
雖然認知地圖一詞來源于心理學,但是它的一些理論在地理學和城市規劃中應用比較廣泛,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運用還是很少。
以前筆者對認知地圖的了解也僅限于書本知識,感覺到若真的應用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在親身體驗了一堂課之后,我真的沒想到它在我們的教學中竟可以這樣用,而且效果也很好。那是在一堂培訓課上,由蘭州市某小學的一位老師教授“百位數表”。這是她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創建的。“百位數表”是由0~99這一百個數字組成的一個正方形表格。這位老師把這個表格運用到數學的加減法和混合運算中。首先她讓大家先記住這些數字的排列順序,然后讓大家蒙住雙眼,根據老師給出的題目和提示來摸出結果。實際上,這就是對認知地圖的一個應用,大家在記住這些數的排列順序時,就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圖形,然后在蒙住雙眼進行“摸數”時是對之前圖形的一個補充和加深印象,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逐漸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地圖,也就是認知地圖。實踐證明,這樣的學習,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認知地圖對現代教學和學習很有啟示。
1.根據學科特性,創建高效率的教學方法
不同的學科有其獨特的性質,因此在教學中也應采取與之相符的教學方法。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的認知結構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們要充分地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性,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使每個人的頭腦中形成屬于自己的認知地圖。
2.學生具有主動學習的愿望
在教學進行中,不僅要看到學生可以被教,同時,學生作為一個存在于社會的個體,他有著主動發展和學習的愿望,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正如托爾曼所說,當人們的認知地圖與周圍的環境發生沖突的時候,他會盡量調節以便使它適應環境的變化。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當他原有的認知結構總是與新知識發生沖突,他會主動去解決沖突,適應新環境。因此,在進行教學時,應尊重學生的興趣,并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環境。
認知地圖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然而應用認知地圖進行教學的有效性已被證實。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希望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之形成有效的認知地圖。
參考文獻
[1]Eden,C. and Ackermann,F. Analysing and Comparing Idiographic Causal Maps[M]. London: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 Sage,1998:192~209
[2]馬費成、張凌.認知地圖及其在隱性知識管理中的應用[J].圖書館論壇,2009
[3]崔新春.認知地圖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4]劉義龍、王仲智.認知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圖世界,2012(10)
[5]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路晨、劉云艷.托爾曼認知行為主義理論及其對幼兒學習的啟示[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