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外合作日益頻繁,中外合資企業、外資獨資企業日漸興起,就業競爭日漸激烈,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也隨之越來越重要,而高職院校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卻讓人搖頭嘆息。筆者從當前高職院校的口語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認真研究適合當前高職生口語學習的教學策略,以期讓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成為他們畢業就業的綠色鑰匙。
【關鍵詞】高職英語 口語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73-01
一 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雖說“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并非適合于每一個人。作為老師,在生氣發怒時難免會批評學生,但調查表明,此時受批評的學生大部分不僅聽不進老師的忠言,還會產生抵觸情緒。而課堂上老師和藹、親切的態度更容易打動學生,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學生只有跟老師親近了,才覺得老師平易近人,才有可能對這門課感興趣。因此,在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積極的情感、和藹的態度,營造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克服口語表達過程中的不良心理因素,充分調動學生的口頭表達欲望,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口語教學活動中來。
二 注意復習鞏固英語基礎知識
針對高職生的英語基礎現狀,鼓勵、幫助學生在自習時間復習基礎知識,主要從語音和詞匯兩個方面入手。語音方面,重點練習連讀、略讀、失去爆破等發音技巧,可利用現有網絡、手機、MP3等有聲資源進行跟讀練習,盡快掌握發音要領及規律。詞匯方面,可借助構詞法或聯想法等巧記單詞,并鼓勵其大膽使用所記單詞。
三 利用多媒體,創設英語學習情境
傳統課堂英語口語教學效率低下,無論教師的口語多流利,教學組織多嚴密,總有20%的學生會“掉隊”,原因不僅是因為某些學生英語基礎偏低,更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而不能積極參與到口語的互動教學中。實施一對一多媒體教學,為上述傳統教學問題提供了最好的解決方案,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水平、節奏、時間,大膽地進行互動交流,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自覺參與到課堂內外的英語活動中,口語水平自然會得到提高。
另外,多媒體技術可借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口語教學提供形象、直觀、生動的真實情境和適時的語言提示。如在教學有關Invitation的話題交流時,將其分為Invite、Accept和Refuse三個片段練習,借助多媒體在講述How to invite someone to my birthday party 時,播放錄音前展示給學生一幅有關生日party的畫面,同時配以文字提示“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這樣,同學們只需將聽的重點放在How to invite上就可以了,同時也可根據提示和聽到的錄音進行跟讀練習或重述,有利于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聽、說活動中來。
四 教師應注意糾錯策略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任何人都不能保證不犯錯誤。即使是教師的課堂語言,經過精心備課后,也不能保證百分百的語言輸出正確率,何況是學生呢?更何況是口語交流。所以作為口語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在口頭表達過程中的錯誤,講究恰當的糾錯策略。
1.糾錯要因學生個性而異,區別對待
糾錯是為了提高,但對于個別英語基礎差、課堂上不敢發言、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的同學來說,為了保護其自尊心,最好不要當面糾錯。對于其犯的錯誤,可再提問其他同學,待得到正確答案后,仍讓多個同學來重復,讓犯錯誤的同學自己找到錯誤所在。這樣不僅保護了其自尊心,還會因自我糾錯而重獲信心;而對于活潑開朗、能言善辯、積極表現自我的同學,可暗示錯誤的存在并引導改正。
2.注意糾錯的時間
在進行相關話題的句型、句式訓練時所犯的錯誤,應及時糾錯。前面提到過,方法要因人而異。而如果是在自由交流,表達對某一事物或事件的看法、觀點時,則不宜“及時”、過多糾錯,尤其注意不能打斷學生,否則會擾亂學生的思維,甚至還會導致個別學生從此不敢開口。
3.糾錯時要注意恰當用詞,避免將糾錯變成批評
糾錯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提高、應用自如,也就是說我們要的是糾錯的反饋作用。如果學生因此而情緒低落,甚至因此而產生抵觸情緒、興趣盡失,那就事與愿違了。再從另一個角度說,學生犯錯的地方,可能是以后永不犯錯的地方,所以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所犯的錯誤,尤其當基礎稍差的同學犯錯誤時,教師應給學生以鼓勵和安慰,使學生感到班級的支持和對自己的接納,要盡可能地鼓勵他們,因為平庸的教師在講述、好的教師在解釋、更好的教師在示范、偉大的教師在激勵。
五 結論
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靠學生平時的積極訓練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作為高職英語口語教師,我們不僅要分析當前口語教學現狀,更應以此為基石,以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積極探索適合高職生的口語教學策略。同時,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學生為中心,以多媒體為教學輔助手段,尋求適合高職生的教學方法,真正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口語交流,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