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所謂名師出高徒,只有教師的心理素質提高了,才能言傳身教,教書育人,繼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同樣也是實現當前推行的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而中學作為學生階段最為重要的過渡期,對于教師的心理素質更是具有較高要求。本文通過探索中學教師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而探索如何對我國中學教師進行職前心理教育,使教師在上崗之前就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關鍵詞】中學教師 職前教育 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75-02
中學升學壓力的嚴峻由來已久,而作為中學的教師,所面臨的壓力更是難以想象。在面臨高考分數這一硬性指標時,可以說中學教師們是人人自危。因此,對中學教師在職前進行心理教育極其重要。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鍛煉心理機能,發揮心理潛能,促進受教育者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發展。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培養出心理素質良好的學生。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在自身接受教師教育、自主學習的雙重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并進行自我調節、自我調控的一種獨特的能力。與教師的其他能力相比,心理教育能力有其獨立性與綜合性、滲透性與內隱性、非恒常性與復雜性等特性。只有教師在從事教育事業之前就具備很好的職業心理基礎,才能勇于面對教育生涯過程中的問題。
1997年,上海心理研究所曾對1000余名教師進行心理測試,其中70%的教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一結果引起了全社會,尤其是家長和學生的擔心和憂慮。現實生活中,有的教師心胸狹窄,人際關系僵化;有的因工作中的偶然失敗產生挫折感,進而厭惡本職工作;有的因家庭、婚姻矛盾而情緒低落,甚至在課堂上傳播消極的人生觀,這些都提示人們應重視教師心理素質的培養。① 盛建森于2000年12月采用MHT對928名師范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測發現,師范生中有21.77%的人有一項或一項以上心理健康問題;且女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大于男生,差異顯著。② 提高中學教師的職前心理素質,刻不容緩。③ 湖南師范大學的孫慧于2002年對湖南省不同類別學校的260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34份(收回率:90.0%),結果發現:88.3%的教師感到有職業壓力,其中37.7%的教師表示壓力較大或很大。大量研究表明,高度挑戰性的工作、紛亂的工作、獨斷的領導形態、無效的溝通狀況、嚴重的疏離感以及變革的高度不確定性等學校組織特征都可能成為教師的壓力來源,過度的職業壓力會造成情緒衰竭、離職率高等各種現象。
在美國,教師這一行業也免不了“職業壓力”的沖擊。作為美國排名第二的公立大學——弗吉利亞大學柯里教育學院為了培養出更為優秀的教育人才,率先實行了五年一貫制師范生培育教育模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英國于2002年6月頒布了《英國合格教師專業標準與教師職前培訓要求》,旨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標準,提升教育質量。我國2011年教育部6號文件精神,在教師資格考試制度上做出重大改革,全面推行全國統考,并在湖北率先試點,其中考試難度、報考條件以及認證程序上都十分嚴苛。這也表明我國師資隊伍也將越來越專業化,而培養一支高素質、高素養的教師隊伍對我國的發展不可或缺。作為“盛產”教育人才的高等師范院校,在教師的培育發展上起著關鍵作用。
為了確保教師職前的心理教育,師范院校可以從心理教育的課程設置入手,增設多元化心理課程,完善心理課程體系,優化心理課程結構,加大對師范生心理教育及培養的力度。針對目前師范學校心理教育課程設置單一,課程體系不完善的現狀,師范院校可調整現有課程計劃,增加與中學教師心理教育密切相關的一些課程,還可將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學校心理學等課程作為主修和輔修系列,列入選、輔修科目。
第一,改革傳統師范院校公共心理學課,增設更為全面的主修心理學課程以供學生按興趣選擇。只有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才便于教師開展工作,同時還有助于其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心理學課教學改革要以師范大學生教學工作中應具備的心理教育能力來調整公共心理學課的內容,要以培養師范大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為目的,幫助他們掌握教育教學中的心理規律,提高師范大學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尤其是要幫助師范大學生掌握分析未來工作對象的心理發展特點的能力,適當增加公共心理學必修課的學分和課時數。授課者應是從事過心理輔導工作的專家,這些專家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方法上善于結合案例把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的某些原則和某些方法納入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之中,以便于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中學生的各種心理現象和發展規律,掌握中學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技能技巧,幫助師范生樹立心理教育意識,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從而有較高的心理教育能力。
第二,增加心理教育方面的選修課,開設心理教育輔修專業課程,培養師范大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心理教育理論水平。雖然我國目前針對中小學的教師培育在教學課程上都是大同小異的,但在獲取教師資格證時因所考取的中高級
教師資格證書不同而學習不同的心理課程,并沒有對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教師的心理課程進行專門的設置,因而師范大學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所具有的心理教育能力沒有針對性。師范院校要在開設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基礎上,可以開設學生能夠根據將來所要面臨的教學對象來選擇心理教育方面的公共選修課,同時還可以開設其他與心理學相關的課程。公共選修課的課程內容不單是公共心理學內容的延伸和深化,更是主修心理學的基石。
第三,開展多種多樣的心理教育活動課,并將心理教育活動貫穿于整個大學階段,增強師范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實踐能力,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培養廣泛的興趣。讓師范大學生親臨教學實踐現場,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溝通,滲透和實踐他們平時所學習的心理教育知識,提高心理教育的感性認識。師范院校平時還要加強對常見心理問題的診斷和疏導,學校應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心理學專家給師范大學生作心理健康的講座與測評,傳播心理知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第四,培養中學教師良好的職前心理素質,還需要一個適宜于他們成長發展的外界大眾環境。對于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社會方面也應予以高度重視。可以通過新聞媒介、專業著作、報紙雜志、網絡以及其他大眾傳媒加強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中學教師在不斷提高學識水平和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應不斷加強自我心理修養,正確認識、評價、有效地激勵、調控、不斷超越和完善自我,只有中學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教育才能,才能以全新的姿態去影響他們的學生。
中學教師的工作對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階段正是處于叛逆期,身心極易受外界誘惑,并開始逐漸有著自己的主見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教師針對青少年的行為處理稍有不慎,孩子便會肆無忌憚、難以管教、甚至誤入歧途。因此,青年教師只有加強自身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和心理發展水平,才能弄清青少年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才能科學合理地組織和運用教材,成功地進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才能維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使自己的職業生涯得以發展;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性發展,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因此,做好教師職前心理教育,教師在面臨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壓力、生活上的負擔、社會所給予的過高期望時所產生的緊張、焦慮、壓抑等不良情緒時,才能以更好的方式去處理和應對,迎接屬于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
注 釋
①徐鑫.新世紀教師心理素質培養初探[J].大學教育科學,2003(1)
②盛建森.928名初等教育專業師范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2(8)
③教師職業壓力管理的實施策略研究[EB/OL].http://wenku. baidu.com/view/939482d076eeaeaad1f33069.html
參考文獻
[1]夏惠賢、嚴加平、楊超.論英國合格教師專業標準與教師職前培訓要求[J].外國教育研究,2006(3)
[2]高寶立、劉小強.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專業化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
[3]王進才.論師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