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操的鈴聲響了,學生們陸陸續續地出來排隊。“老師,為什么現在要做操,上數學課也要做操呢?”牛××不知什么時候已站在我的面前,睜著一雙迷茫又閃亮的眼睛,仰著臉似乎在“尋求答案”。這個問題雖然在課上說過,但我還是耐心地回答了他:“現在做的操叫早操,是動手又動腳的,能鍛煉我們的身體,使我們身體健康,不生病;數學課上做的‘操’叫思維操,是動手又動腦的,能鍛煉我們的思維,使我們聰明。”牛××是二年級(1)班的學生,是一個活潑的、自信的、很有朝氣的小男孩。他經常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可他的語、數、英的成績都排在全班的后面,真不忍心把他納入差生行列。曾有人說過:差生除了考試能力差之外,其他能力并不一定遜色于優生。牛××就是這樣的學生。
眾所周知,同一年齡的學生,從不同的家庭、不同社會環境走出來,會在多方面產生差異:認知能力的差異、情感發展的差異、個性特點的差異以及其他方面的差異。“差異”是一種教育資源,牛××的認知能力較差,但他的情感發展得很好。教師要全面評價一個學生,在學習上不能放棄他,而應根據他的“缺陷”培養他,縮小與別人在認知能力上的差距。教師要全方位了解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制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認識線段是小學數學第三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已對生活中的“線”零碎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由一根毛線引入,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合作交流,觀察、分析、抽象出線段的特征以及畫法,并用這些知識認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下面結合案例“認識線段”中的幾個片段,談談筆者在教學中怎樣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地發展每一個學生。
片段1:感受線段的“直”
師:(指著投影儀上一根彎曲的線)這是什么?
牛××:這是一根線。
師:這根線是什么形狀?怎樣把它變成直的?(板書:直的)
生2:用兩手捏住線的兩頭,一拉,會變直。
師:請你們用桌上的線試一試。
師:是直的嗎?請牛××上來演示。
師:(指著拉直的線)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板書:線段),今天我們就來認識線段。
這一教學環節一直讓牛××回答、演示,并用他拉直的線作道具,說明線段的來歷……把他作為“主角”,讓他感受到今天所學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跟我們熟悉的“毛線”有關,讓他喜歡參與今天的課堂教學,逐漸喜歡數學,逐漸發展他的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縮小與別人的差距。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要求學生能夠“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要發展每一位學生”。筆者經常把最簡單的問題留給差生,使他們獲得應有的發展。
片段2:認識線段的圖形
師:(拿著手中的線段)把它畫下來,該怎么畫?
生1:用尺子畫。
師:用尺子怎么畫?
生2:畫一條直的線。
師:(畫一條直線)這就是線段了嗎?
生3:還要畫兩個端點。
師:兩個端點怎么畫?
生4:兩頭畫上兩點。
師:還可以怎樣畫端點?
生5:畫兩個短豎。
師:這兩點和兩個短豎線都叫做線段的“端點”。線段有幾個端點?(指著畫好的線段)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表示,我們認識了線段,你能說出線段是怎樣的?
生6: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
這一環節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生的認知差異進行教學的。在教學之前,不同學生已對生活中的“線段”有一些模糊、零碎的不同認識。在這個片段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認識水平,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學到了“線段的圖形”,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同時也逐步完善了自己對“線段”的整體認識。
片段3:數線段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就是由許多線段圍成的。(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
師:(指著第一個正方形)這個是什么圖形?
牛××:這是一個正方形。
師:它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
生2:由4條線段圍成。
師:請這位學生上來指出是哪4條邊?并指出每一條線段的端點。
師:兩條線段相交接時,交接的點就是線段的端點。其余三個圖形各由幾條線段圍成?指導學生把書翻到第49頁,做“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
師:為什么第二個和第三個圖形都是由4條線段圍成的?
生3:因為它們都是四邊形。
師:(指著第四個圖形)五邊形是由5條線段圍成,那六邊形是由幾條線段圍成的?由8條線段圍成的是幾邊形?
著名的特級教師靳家彥曾說:“順應學情,是教師的生命線。”“學情”就是學生學習的情況和需要。這個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演繹推理過程。筆者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差異和發展的需要,設計了這個環節,提問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一層面,認知能力較弱的學生(牛××)只回答第一個較簡單的問題,這樣層層推進,繼而叫了認知能力稍強的生2、生3……這樣的教學顧及了每個層面的學生,使不同層面的學生在這堂課上都能發揮他們的潛能、自信、學習積極性,既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又增強了全班學生的學習興趣。
片段4:“想想做做”第5題
師:剛才第四題是給出三個點,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出3條線段,那如果給出四個點,連接每兩點,可以畫出幾條線段?(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第5題:連接每兩點畫一條線段,你能畫出幾條?)
· ·
· ·
師:請你在書上畫一畫,再數一數有幾條。(學生活動)
全班交流:能畫出幾條?
生1:我畫4條!
筆者將他的“作品”在投影儀上展示了出來。
生2:我畫6條,我比他多!
這位學生為了說明自己的多,竟不自覺地拿著數學書走到了講臺。筆者帶領全班學生為他的“勇氣”鼓起了掌。把他畫的“作品”也在投影儀上展示了出來。
師:(采訪的形式)請你說說你多畫了哪兩條?你怎么想到要畫這兩條?
生2:我多畫了中間斜的兩條,我想題目要求“連接每兩點”,那么也可以連接對角的兩個點,所以就多了這兩條。(他邊指邊說)
師:我們大家謝謝他精彩的說明。(再次帶領學生為他的“精彩說明”鼓起了掌)
其中生2是本班中最善于表現、交際的一位學生,筆者把他請上來進行“精彩說明”是有目的的:(1)筆者巡視過,大部分學生都和“生1”一樣,畫出4條線段。他能把這題的6條線段都畫出來,說明他對本題的難點“連接每兩點”已經理解透了,根據他的表達能力,一定能講得一清二楚。這體現了“學生會說的,教師絕不代替”的教學理念。(2)“想想做做”第5題的練習已接近尾聲,他的“精彩說明”把整堂課推向了高潮,帶動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交流欲望。(3)社會的發展需要具有各種不同能力的人才,生2具有非常好的交際天賦,作為教師應發展、培養他“說”的能力。注意挖掘問題的包容性、啟發性、創造性。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是一種教學資源,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進行有效教學,全面培養和發展每一位學生。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