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二者通過課堂互動都有所提高,即所謂教學相長。有效的課堂互動應能達到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該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第二,教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發揮;第三,兩種地位和作用應該是協調存在的。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據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課堂有效互動的一般標準。
一 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被激發
學生是有思維和主觀能動性的,他們有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問題意識。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有效互動的源頭,作為教師可通過創設具有啟發力的情境激發學生內心的這種需要,使學生為了滿足這種需要而產生學習的動機,成為自主探究的內驅力。
[教學片段]自由落體運動
師: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落體運動,下落快慢情況如何?
生:重的下落快。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實驗并思考實驗說明了什么?
(演示實驗1:取兩塊形狀相同的紙片和金屬片,將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生1:金屬片下落快。
生2:重的下落快。
師:按照這位同學的想法,下落快慢與重量有關,那兩個質量不同的物體質量大的下落快,兩個質量相同的物體它們的下落快慢應該一樣?
(演示實驗2:將紙片換成塑料片,將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生:一樣快。
(演示實驗3:取兩張完全相同的紙片,將其中一張卷成紙團,將它們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
生:紙團下落快。
以上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先入為主的前概念,然后通過實驗創設情境,既讓學生有了感性的認識,又制造了學生在認知上的強烈沖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有時我們雖然創設了情境,但學生的探究動機并不強,這時教師應反思自己創設的情境,它是否具有新、奇、趣的特點,它是否能引起學生內心與外界觀點的沖突,它是否具有足夠的刺激強度。
二 學生能否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
教育心理學對遷移做了如下定義: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按其效果可以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類型,前者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促進作用,而后者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干擾作用,我們所說的遷移一般都是指正遷移。有了這種能力學生可以實現知識點之間的貫通理解和轉換,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得到有效提升。
[教學片段]拋體運動
師:到此,我們已經得到了平拋運動的位置、軌跡及速度的規律。下面我們來小結一下探究思路及所學知識。
平拋運動
師:探究平拋運動的方法與思路同樣可以用于對斜拋運動的研究。下面請同學分組討論并完成表格。
以上教學意圖是為了使學生實現將平拋運動研究方法遷移至斜拋運動中,而學生能否實現這種遷移往往取決于之前的互動是否有效,所以此種類似問題能否解決可見互動是否有效。
三 教師是否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
有些教師上一堂課,從頭到尾總是啰啰唆唆,什么都放不下,總是喜歡牽著學生走,沒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傁胫还澱n的時間有限,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但長此以往,學生就喪失了獨立思維的能力,得不償失。其實,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教師要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的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這樣在教學中,學生才能放飛思維、張揚個性,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教學片段]習題課
例題:如圖1所示,水平放置的兩條光滑軌道上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金屬PQ、MN。試問:(1)當棒PQ在外力作用下向右勻速運動時,棒MN將向什么方向運動?(2)當棒PQ在外力作用下向右加速運動時,棒MN將向什么方向運動?
對于上述例題,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方式一:教師覺得題目較難,直接引導某個學生互動逐步解答。方式二:教師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由學生自由輪流發言,教師適當引導逐步解答。
方式一中教師對學生能力缺乏信心,沒有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可以說是學生思維的權利被剝奪了,這位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的思考空間被限制了,而其他學生則成了學習的“旁觀者”,學生的學習效果必然是低效的。方式二中教師給學生一定的時間思考,然后由自認為已理解的同學輪流發言,這樣學生們都能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掌握解題的方法。
四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否具有激勵性
不同的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對同一問題會存在不同的觀點或解決方案,其中不乏意外的、片面的、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對于這些若采取回避態度,則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弱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教學片段]例題評講
例題:如圖2所示,電子沿等量異種點電荷連線的中垂線作直線運動從A點到B點,則電子所受的電場力大小變化情況、方向分別為( )。
A、先變大后變小,水平向左
B、先變大后變小,水平向右
C、先變小后變大,水平向左
D、先變小后變大,水平向右
生:根據異種電荷周圍電場的特點,在兩電荷連線的中垂線A到B的電場線先由疏變密,后由密變疏,所以場強先變大后變小,即電場力先變大后變小。
師:你的解答令我很意外,方案形象、直觀、簡潔,非常不錯。
學生的解答方案超出教師最初備課時的預想,但教師的積極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感,激勵了學生,強化了他的學習動機。
教師在評價時應注意評價方式,可利用心理學中的“同理心”技能,教師借助于自身的知識與經驗,深入學生內心去體驗他的思維、情感,然后用語言把這些傳達給學生?!巴怼辈⒉皇菃渭兊恼J同,而是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的一種方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被理解與被接納。教師可以利用這種技能從學生的思維與情感中抽取正確、積極的部分,可能是言語、觀點,也可能是動機,然后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性或鼓勵性評價,這樣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動機就會得到強化,師生有效互動就能得到持續。
五 課堂氛圍是否民主平等
互動是需要良好的氛圍的,在一方感到壓抑或恐懼的情況下,談話就不能正常進行。學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心情舒暢,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敢想、敢說、敢問、勇于創新,學生能作為一個極富獨創性的個體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自由的,這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充分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種相互探討與共同學習,共同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的探究活動。
[教學片段]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之數據處理
師:通過打點計時器得到了多條紙帶,采集了第一手資料,面對打出的紙帶如何研究小車的運動呢?
(學生自由發言)
生1:要選擇一條最清晰的紙帶。
生2:開始的幾個點不清晰,該怎么測???
生3:我覺得可以不理會這幾個點。
生4:對啊,計時起點是人為選取的,可以找一個清晰的點當作計時起點。
以上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應如何去做,通過合理設問、自由發言的形式營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學生會更快更好地獲得知識、情感和行為的全面發展,這樣才能稱為有效互動。
總之,有效的課堂互動應存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教師會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與時間,學生能順利實現知識與方法的遷移,教師會用激勵性的評價去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