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研究《新課程標準》的內容透視其對教學的要求,并結合高中新教材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和設想,一方面旨在幫助教師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提高其應用新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希望能與同仁共同探討如何靈活地、有創造性地整合教材、創新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師 職責 對話者 開拓者 啟發者 塑造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86-01
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轉變,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常感到難以把握。在很多公開課上,教師似乎講得越少越好,他們在課堂上不僅退居到次要位置,甚至只是充當一個旁觀者的角色。這不禁讓我疑惑:難道教師的價值僅在于此?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擔子不應更輕,而應更重。因為比起灌輸式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更需要我們關注學生個人的發展。筆者認為,教師應在教學中扮演以下四個角色。
一 平等的對話者
新課標指出,課堂應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所謂平等對話,首先意味著教師不再是權威者,但也不應是課堂討論的局外人和仲裁者,而應是一同進行討論的參與者。教師應以自己對文本的體驗與理解啟發學生。
根據學科的不同,我們的課程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和藝術兩類。科學是借抽象的符號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尋求真理,其學習方式以分析為主;藝術則是借具體的意象,表達一己的感受或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創造,其學習方式是模仿,注重直覺和感悟。
二 思維的開拓者
教師不但要與學生平等對話,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的各種感受、見解適時地進行點撥、匡正,引導學生突破自身的局限、拓展思維空間、提升鑒賞層次。如我們提倡個性化的閱讀,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悟。可是學生受知識水平和生括體驗所限,加上個人水平不一,見解獨特卻未見得是有道理。學生自己討論的時候也未免流于膚淺,而且誰也說服不了誰,往往會變成意氣之爭。而教師本著尊重個性的原則,更不敢隨便批評學生的答案,最后只能以“大家都說得有道理”這樣的話作為收場。學生發表完自己的看法后,也不見得有真正的收獲。
誠然,很多內容特別是文科作品雖然允許有多重解讀,但也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天馬行空地隨便亂說,所以尊重并不等于無原則的認同。如果對學生膚淺的感受不導其深入,對有誤的看法不糾其偏差,那等于慫恿學生淺嘗輒止、隨意解讀,實質是對學生發展權利的漠視和不尊重。正是因為經過了思考,學生內心才迫切地需要一個更權威性的聲音去肯定他或修正他。把標準答案讀出來,才會真的打擊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教師應憑借自己豐富的閱歷和深刻的理解,把自己的看法作為學生的借鑒。這時,教師的個人看法就會有非常明顯的作用,學生便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思維方式,從而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拓展思維的空間、提升鑒賞層次。教師只有經過深入的思考,用真誠去作答,讓自己的思想與學生的思想發生碰撞,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這樣的合作探究才有真正的價值。
三 情感的啟發者
教師作為課堂的參與者,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參與。個體的和諧發展不僅包括知識,還應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和完善,即學習做人之道。否則,學校培養出的,只是一個個具有專業技能而內心荒蕪的社會工具。
審視今天的教育,在成績、升學率的壓力下,其價值取向已變得過度的實用和功利。人文關懷的缺失,學生在重重壓力下,感情冷漠已成為普遍現象,內心寂寞脆弱、情感迷茫的學生也越來越多。因此,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感情是無法教授的,但它卻是可以傳染的、可以潛移默化。
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教師的思維方式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師自身的情感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教師的價值觀會修正學生的價值觀,甚至教師的個人喜惡也會左右著學生的喜惡。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絕不僅僅在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之內,而是滲透在平時的言行舉止中。教師,是應以自身的人格來教育學生的。
四 人格的塑造者
教師人格的力量在中國尤其顯得重要。西方人重知,中國人重情,講究孝悌、仁義。可以說,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偏向情意。如我們不注重對事物進行科學分析,而是喜歡對事物進行藝術想象,我們不講究服從律令,卻習慣效法先賢等。這樣看來,模仿和感悟不但是學習的方法,更甚者,它已內化為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模式。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一直對師德的要求如此之高了。
須知真誠只能用真誠來喚起,正直只能以正直來鑄造。優秀的教師,總是把自己博大的人文關懷與具體的教學過程統一起來,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春風化雨般地把自己的人文品質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如沐春風。
參考文獻
[1]周成平.給教師一生的建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周成平.高中新課程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3]趙國忠.聽課最需要什么:中外優秀老師給老師最有價值的建議[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