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改革歷時兩年多,從“自主學習,快樂求知”,品嘗到了課改的成功喜悅,也感受到了困惑,在開放式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一是預設情境與學生實際表現相距甚遠。二是依然走不出“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具體表現在:形式上學生紀律松散,教師難以駕馭課堂;內容上,學生不能把自主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行動,預習不充分,知識生成難見成效。為適應新世紀課堂教學的要求,打造高效課堂,我校從2010年開始積極探索“開放式”課堂教學的模式,本人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對此模式深有體會,并有所感悟。
一 優化組織常規,培養學習模式
課堂組織常規包括預習的組織、交流方法的指導、展示課堂流程的設計、糾錯評議的及時反饋等,在教學中,我們采取“旁聽法”培養新手組長,發揮其在組內的引領作用。理由是:課堂組織常規應花大氣力強化訓練,只有學生熟記于心,教師才會得心應手,我校在新生入學時,組織各班組長、副組長到上屆年級“旁聽”,然后分班召開課改感悟交流會,這樣新生在老生的帶領下,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二 優化展示方式,激活學生思維
在課堂上,對于如何展示自己,學生們最激動,一進課堂,熱鬧非凡,輪到展示組展示的時候,學生們又充滿了壓力,在課堂上就不會開小差了,隨機的檢測讓學生有了緊迫感、動力感,如我校C163班,陳老師在檢測這一環節,采用抓鬮形式,隨機當場檢測,效果明顯,此外還有分角色表演等,通過這些方式,課堂效率提高了,學生思維活躍了。
三 優化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評價與激勵機制能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沒有評價或評價不及時的課堂,往往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被動消極,課堂效果較差,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采取:(1)捆綁記分,形成共同體。從小組紀律、衛生、學習、形為習慣等綜合加以評價。(2)激勵方式多樣。在教學中采用星級指數激勵,在語文課堂上,如有了明顯的進步換1顆星,10顆星換一次獎等。英語課上老師用“成果樹”,根據小組表現,在樹枝上畫樹葉、水果圖等;數學課采用得分制等。這些方法體現了不同學科、不同內容的特點,符合學生興趣,具有較強的激勵性。
總之,開放式課堂對教師課堂組織的能力要求更高,只有不斷地去優化,才能使課堂更有效、更高效。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