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難寫,是當前初中學生共同的心聲,且對作文的恐懼有愈演愈烈之勢。從學生的角度看,主要根源在于他們閱讀量少,詞語積累不多,詞不達意;生活單調枯燥,題材缺乏;缺乏寫作的興趣,對作文望而生畏。老師應從根源入手,拓展學生的閱讀途徑,加強語言積累;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多鼓勵,讓學生品嘗作文的快樂,讓學生自發自覺地在作文天地里翱翔。
【關鍵詞】作文 缺乏 感悟 鼓勵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96-02
在不經意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學生有這樣的感慨:“作文真讓人頭痛!”“我最怕上作文課!”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寫作文變成了一件苦差事,無話可說,不知道怎樣下筆,只能在課堂上苦苦地受著煎熬,好不容易寫出了作文卻了無生意,久而久之,對作文只能敬而遠之。
針對這種現象,應找到原因所在,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方能讓學生插上一雙翅膀,在作文的天地自由地翱翔。
一 初中生作文難寫的成因
1.學生課外閱讀面狹窄,語言文字的積累少,語言的駕馭能力差
《語文課程標準》非常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總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多數學生由于課業負擔重,考試壓力大,整日忙于應付大大小小的考試,無心、無力、無暇顧及課外閱讀;多數父母雖然十分重視兒女的讀書,但僅限于關心學習成績,看重分數,因此有的父母反對兒女看課外書,認為這些“閑書”會影響學習;加之現代傳媒特別是電視搶占了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使信息的積累碎片化、無序化和平面化。最終導致學生知識積累少,情感體驗缺乏,寫作文時表現為白話連篇、詞不達意、內容貧乏。
2.學生生活單調,且缺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導致寫作題材匱乏
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造成什么文章。”但現在的中學生生活比較單調,主要就是“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程式化的生活,即使在假期,學生也很少自覺、積極地去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更談不上去了解社會、了解生活,因此學生在寫作時題材了無新意。
用“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來形容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再恰當不過了。生活單調是學生普遍的現狀,但是很多人就無法從自己的身邊發掘題材,
發現平凡生活的韻味,領會生命的哲理。比如讓學生寫“母愛”,學生不是下雨天媽媽送傘,就是自己生病的時候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其他的題材很少看見。
3.缺乏寫作的興趣,導致對作文望而生畏
有的學生因為學習基礎差,很少嘗試成功的喜悅,加上老師少鼓勵、多批評等原因,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我們的作文課,往往是兩節課時間,死板的安排在每周固定時間段,不管學生有無寫作的激情與靈感,硬性要求學生作文非得在作文課里寫,非得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非得按老師的命題,不管命題在不在學生的認知范文之內,久而久之,種種的限制完全剝奪了學生主動自由寫作的權利,學生就把作文視為畏途。
二 針對初中生作文難寫的成因提出幾點應對措施
1.拓展閱讀途徑,加強語言積累
古人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寫作難的原因之一就是詞匯貧乏,可寫的素材少。著名作家秦牧曾說:“廣泛涉獵知識很重要……,才有辦法寫得多姿多彩。”一部《紅樓夢》包涵了十分廣泛駁雜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后人為曹雪芹具有深廣的知識所折服。同樣,學生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多彩的閱歷,視野必然狹小。寫出來的作文就沒深刻的主題、流暢的語言、具體的內容。
首先,從課文開始積累。學習課文,不僅僅單純了解結構層次、寫作技巧、主題思想,更要注重研究作者為什么寫這篇文章,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用了什么材料,怎么用這些材料,然后對這些材料進行擴展鏈接。如課文中所寫到的一些名人,除了課本上寫出的感人事情外,他還有哪些方面的事情;或者,還有哪些人與他的事情很相似。思維的“網”一旦撒開,書本上的東西就成了學生積累素材的一個引子,由此可以拓寬知識,開闊視野,書上的例子用起來就不再是老面孔了。
其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幫助學生列出課外閱讀的書目,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開拓視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當地圖書館的資源,發動學生多借書、多讀書、讀好書,老師也可以發動每個學生從家里拿來自己的課外讀物建立本班“圖書角”供大家閱讀。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熱情,老師還可以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讀書效果的平臺。
再次,在學生有書讀的情況下,教給學生閱讀和積累的方法,要培養學生摘錄、積累的習慣。教會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摘錄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名詩名句和精彩的語言片段等。學生養成摘錄、積累的習慣,就是為其作文時“正確模仿”做好準備。魯迅先生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出,所得就非常有限。”這都說明積累對作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自己的生活和感悟
首先,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長期以來,學校教育都讓學生思想趨同、風格趨同,未曾動筆,從內容到主題等各種要求,就先把學生的思路統一了。這樣就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作文還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繼續履行個性和人文思想成長助推器的功能。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這些話可能并不完全符合老師的要求,也可能和其他人的話不一樣,但這不要緊,真實更顯得有力。
其次,鼓勵學生寫自己想寫的事。作文訓練不要急于用文體的框架去束縛學生,不要急于教他們開頭結尾、謀篇布局之類的習作套路,而首先應引導學生講真話、抒真情,抒寫自己的生活,寫什么,怎么寫,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寫作的內容在認知的范圍內,學生就找到了“源頭活水”,這樣才能寫得生動鮮活、出類拔萃。
再次,鼓勵學生抒自己想抒的情,多讓學生寫日記、周記和隨筆,這些都是他們宣泄情感的好渠道。有所思就會有所得,就會想到拿起筆來抒寫自己的真情,表達自己的感受,有了寫作的興趣,有了材料的積累,寫起文章也就較為得心應手。長期堅持,學生的個性素質得到了提高,作文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最后,鼓勵學生觀察生活、品味生活。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然而,學生的作文往往空洞無物,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留心、認真地觀察生活。當前的中學生由于課業繁重,競爭激烈,生活內容十分貧乏、枯燥、單調,除了學校、家庭,很少接觸到外面的世界,這是造成他們作文興趣淡薄、作文源泉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教兒學詩時曾說:“汝果欲學詩,功夫詩外。”意思是說,真正要學寫詩,必須在詩外下工夫,學詩如此,學習寫作何曾不是這樣呢。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觀察、去體驗、去感悟,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這個色彩絢麗的世界,讓他們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去觀察千變萬化的事物。留心校園、田野的一草一木,感受夏天的豐富多彩;分享秋天豐收的喜悅,體驗冬天的寧靜與圣潔,通過長期的積累,學生寫起作文來,就會文如泉涌,滔滔不絕。
3.多激勵,讓學生品嘗作文的快樂
科學家的測驗表明,得不到激勵,對事情不感興趣的人,在實踐中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勵,對事情感興趣的人,他的能力卻可以發揮到80%~90%。學生在作文時興致不高,主要是從中長期得不到快樂,缺乏內在的動力。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老師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各種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寫作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就能更加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具體做法有以下幾方面:(1)在作文教學中激勵學生創作,在批改時無論是當面批還是書面批我都要找到他們的長處,從中發現閃光點,加以肯定和激勵;(2)并且每次作文時我都要求學生認真對待,選出一些佳作張貼出來;(3)讓學生把自己寫得不錯的作文段落在課堂上朗讀出來,這些段落可以是精彩的開頭,某一段傳神的描寫,畫龍點睛的結尾,甚至可以是一句用得精到的名句等等;(4)多鼓勵學生參加各類作文競賽;(5)讓學生積極向各種刊物投稿。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又是一個難以立見成效的環節,老師只有針對學生作文現狀的成因進行剖析,做到對癥下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讓學生自發自覺地在作文的天地里翱翔。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