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多樣化的,最終的目的是能燃起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能夠主動快樂地學習。而當前有些教師在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評價時,顯得比較單調、死板。本文就一位教師的公開課中對學生的評價來談談課堂教學的評價性語言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 評價語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098-02
一 案例背景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課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語文教學無論怎樣改革,文言文閱讀教學都是一塊既新穎又重要的領域。新課標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應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使學生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從而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體會其中蘊涵的民族精神,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學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來說,無疑是一個難題。
前不久,江山市第八中學舉行的語文老師賽課暨展示活動,其活動主題是:尋覓文言的津梁,感受經典的魅力。賽課課題是蘇教版語文讀本必修二的《過秦論》。
這是一堂公開課,執教教師是一名踏上講臺尚未滿三年的年輕教師,對《過秦論》一文屬第一次上課。學生來自我校高一(6)班。這位新老師執教班級學生語文基礎比較薄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普遍不高。
二 案例問題分析及簡述
“學習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疑問。學生們又因文言文語法枯燥乏味,把學文言文說成是“學二外”。高中課文不如初中課文淺顯、有趣、生動,高中文言文含蓄而令人費解。因此如果處理不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容易受到打擊,無法獲得成功的快感,課堂也容易陷入沉悶。
該教師這堂課教學設計很完整,教學目標很明確:(1)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2)了解本文先敘后議的結構,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方法。教學重點也很到位:分析把握課文的基本觀點,了解作者對秦王朝滅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諷今的意義;問題設計也環環相扣;教學設想也很清晰,以朗讀帶動理解的教學理念也沒大問題。
但是,從他本人到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也感覺到這堂課很生硬,仿佛一鍋“夾生飯”。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一原因呢?原因有很多,筆者在這里僅從課堂評價語言這一角度進行分析。
在這堂課上,該老師頻繁使用了“好、很好、非常好、請坐、謝謝”等一些空洞的評價語言,對學生的朗讀沒有進行到位的評價,對學生有待商榷的回答未指出其中的不足。如有學生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句進行翻譯時,未作任何評價,僅僅是教師自己說出正確翻譯。
課堂進行到17分鐘時,有部分學生對該位老師提出的“什么是仁政?”作了回答,當一位同學回答得很精彩很全面時,該老師僅說:“回答得很好。還有沒有不同意見?”隨后也沒評價。直接打出幻燈片“解說仁政”(感覺內容太冗繁),看得出學生很困惑,不知道自己回答得如何。
缺乏得體到位又不失教師個人風格的評價語言,使課堂上各個環節如同沒有潤滑油的機械鏈條,失去了課堂的神韻和靈性。
三 案例反思
在文言文閱讀教學方面,大多數教師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文言文中字詞的講解以及文言知識,無視學生的主體性,課堂不見啟迪智慧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感,留下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號。因此,導致部分老師日常上課不注重對評價語言進行修飾,常常是隨口說說,這樣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傷害往往不易察覺,教師也常將注意力放在問題設計以及板書等方面。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發展的課堂,應以主體發展為價值取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需要明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當學生的某種良好行為出現之后,如果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感,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向更高層次發展。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賞識的。因此,合理的、富有鼓勵性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是極為重要的,它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處于興奮、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并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促動其提高學習質量。
在有的教師的課堂中發現,評價存在著這樣的一些問題:如,有的教師的評價語言單調、模糊。一方面覺得評價過多會耽誤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僅是說學生回答的“對”或“好”、“你真聰明!”這樣的語言。表面上看,這是對學生的肯定,有激勵作用,時間久了,學生感到厭煩,教師的語言不豐富,缺乏感染力,也就失去了對這門課的興趣。所以,恰如其分、幽默風趣的評價語言,運用在教學中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學目標。
評價在課堂教學乃至在日常師生交往中都非常重要。(1)適當的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個體學習的能動愿望和創造精神;(2)鼓勵性的評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發揮學生各方面的潛能;(3)準確的評價有助于引領學生的理解走向正軌,豐富、深刻學生的認識;(4)精彩而又個性化的評價有助于教師形象的塑造。
現實生活中,不管哪個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后,總
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與肯定。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賞識,多一些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逐漸樹立起自信心。
當學生因膽子小,沒有把握等原因而不敢發言的時候,教師要微笑著說:“我相信你是能答上的,大膽地試一試,好嗎?”用語言鼓勵他勇敢地說,并協助他說清楚,使他們逐漸克服膽怯心理。在他們回答后,千萬別忘了鼓勵一句:“你看,你說的多好啊!以后要把好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啊!”幾次下來,就一定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當發現不愛舉手的人舉手時,教師要將回答的機會優先讓給他們。即使他們講得斷斷續續,沒有抓住重點,也不要有任何責怪。同時也要制止其他學生搶著舉手或者搶著回答。這個時候,繼續保持最本真的微笑,告訴他:“你完全可以回答!”并要尋找機會讓他們回答。這樣,日積月累,這些學生也會漸漸地自信起來,并以更大的熱情投入課堂學習,養成樂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當有些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不完整、重復別人的發言,甚至是根本不會時,教師不要說:“他說得不完整,誰來幫幫他呢?”也不要說:“不對,請坐。”“你在重復別人的發言,你沒有認真聽講。”這樣的否定,會挫傷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這樣說:“你答對了一部分,繼續努力!”“你能勇敢回答問題,很好。但你再仔細動腦筋想想,好嗎?”這樣用肯定、商量的、提醒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鼓勵他繼續認真聽課、動腦思考。
改善教師的評價語言,為僵硬死板的課堂上點潤滑油,讓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靈活運轉起來,讓學生的心靈變得多姿多彩,又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真正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啟燕.文言文教學須以“言”為本[J].語文教學通訊,2007(1)
[2]高艷紅.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J].語文教學論,2008(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