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話教學的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對話是其中的重要環節和手段,正如學者所說:“教育就是對話,是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的對話,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近年來,體現新課改精神的“對話教學”引起學界及一線教師的日益關注。迄今為止,學界關于對話教學的理解不盡相同,主要表現為兩種:一是把以對話為手段的教學視為對話教學;二是把以對話為原則的教學視為對話教學。第一種理解的實質是對話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第二種理解則是指體現對話精神的教學。作為形式的對話和作為精神或原則的對話有一定聯系,但范圍不同。對話精神的內涵更為廣泛,它承載著厚重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文化內涵。筆者更贊同后者,我們認為對話教學是以對話為精神的教學。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來看,教學對話表現為難以分割、相互滲透的三種對話:師生與教學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由于對話教學的內涵豐富,不能面面俱到,本文主要以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為切入點,以《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政權的斗爭》一課為例,談談高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藝術。
二 高中歷史課堂的對話藝術
對話是一種藝術,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互為主體的意義關系,是一種交往互動的對話關系。對話意味著教師把學生當成有意識、主體地位的“人”來看待,意味著師生之間是民主平等的、可以真誠交往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教師是學生群體中有能力的一員,是學生群體中“平等的首席”。這種對話,以師生之間彼此敞開心扉,獲得精神的交流和意義的分享,達到互動、互惠為目的,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高中歷史課堂對話亦不例外,有效的師生對話對學生的學習導向產生重要的影響,師生間良性的對話是促使學生奮勇前進的重要法寶。
1.學法指導,領悟方法
教師通過學法指導,引領學生掌握知識是師生對話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學習新知識,常常碰到無從下手或無法深入的問題。教師的巧妙提問會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掌握新思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歷史知識如何分析、歷史材料題如何解答、相關的歷史事件如何遷移與應用,教師常常通過提問來啟發學生,這也就暗含著學法的指導。
2.分組討論,啟迪智慧
討論是對話教學的一種最典型的形式。從教學的角度看,“教學空間應該不只是個人表達意見的論壇,它應該是一個團體意見被綜合、被完善的地方。團體可以肯定、質疑、挑戰、糾正個人的意見。教師的任務就是傾聽團體的意見,并且一次次地把團體形成的思想回饋給團體,以便大家都可以了解甚至改變團體已有的思想。”因此,構建對話共同體及充分發揮其作用,于對話而言不可或缺,而討論這種對話方式,可以說更能推動這種共同體的形成。作為一種教學行為方式,討論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意見交換、經驗共享、言語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問題解決的活動。
3.肯定學生,激發斗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要除生理需求外,還有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等。而作為教師,給予學生積極、肯定的評價,正符合這一心理特點。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針對學生的表現,要盡量捕捉其亮點,并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斗志,促使其奮勇前進,給教師帶來意外的驚喜,讓教師深刻感受到對話教學的藝術魅力,深刻體驗到教育的成就感。
三 結束語
對話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掌握這門藝術的真正含義,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和把握對話教學的精髓。在高中歷史課堂對話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最直接的對話表現形式,兩者間的對話方式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運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引導學生領悟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在問與答中啟迪學生的學習智慧;在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中激發學生的斗志。在新課改全面展開的今天,高中歷史課堂的對話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結合本校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對話教學。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關于教學對話的內涵、表現方式的理解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金生鈜.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王向華.對話教育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譚文麗.對話的藝術[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