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課改的大潮中,筆者經過借鑒學習、探索、總結和改進,初步形成了一個適合自己校情和班情的課堂模式——“1.3.5模式”,又叫三段五步法。
“1”即一個課時,“3”即三個模塊——課前自主預習、課堂展示和課后復習,“5”即五個步驟——導、究、展、練、悟,即探究、展示(學生)、(教師)導撥、有效訓練和總結感悟。自主預習是前提,五個步驟是中心,學生展示是核心,教師點撥是向導,有效訓練是保障,總結感悟是提升。從預習到展示、點撥、訓練、感悟,始終貫穿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針。
“導”,即教師在學案中的“導學”和在課堂上的點評(點撥)。“導”要化繁就簡,化難為易。要問題化,具體化。“點評”要及時得當,要有啟發性、層次性(因材施教)、懸疑性、系統性、理論性;要點出規律,要點出方法。精彩的點評,要深入淺出,要畫龍點睛,言簡意賅。精彩的點撥,才能實現課堂的高效。“究”即探究,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展”即展示。從發展水平上看,可分為不自覺(被動)和自覺(主動)兩種狀態。從形式上講,有表述、板書、辯論、質疑,有角色扮演,有朗讀、背誦及動手操作等。從對象上講,展示不再是個別學習好的學生的專利,而是全體學生的平臺。讓絕大多數甚至全體學生都能各盡所能,充分發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展示,不僅要展示明白的成熟的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更要展示疑惑(質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質疑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做到高效展示?展示是一節課的核心。學生展示的順利與否、效果優劣直接影響著這節課的質量和效果。教師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展示能力,打造一批優秀展示者,創造每一節高效課堂。一個高效展示者應該具備如下基本素質:第一,做一個優秀的展示者。(1)姿態大方,聲音清晰洪亮,有陽剛之勁,有柔美之風。讓全班學生聽得清楚,聽得愉悅。(2)板書時,字跡規范,條理清晰。(3)思路清晰,答案準確。要點化,序號化。(4)能做到脫稿限時完成。(5)有“回答完畢”的標志。第二,做一個優秀的聽展者。(1)全神貫注,不左顧右盼,不相互交談。(2)及時鼓掌,給人鼓勵。(3)及時質疑,及時補充,及時糾正、完善。(4)及時發表自己的見解。
如何減少展示漏洞?展示中往往出現一人展示,很多人無事的現象。鑒于此,要求在展示的形式上,要做到口述與板書相結合,集體與個體相結合;自查自糾與互查互糾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
“悟”即感悟。“學而不思則罔”,強調的就是“悟”的作用和重要性。“悟”不是簡單的讀說背寫,也不是簡單的理解認識,而是在感知基礎上,針對歷史發展的異同、歷史發展的內在聯系、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歷史的本身價值和延伸價值、探究歷史的科學方法、學習的得與失,悟出經驗與教訓。“悟”能將分散的知識系統化,將直觀的知識理論化;能變艱澀為生動,化枯燥為趣味,從而不斷提升學習歷史的綜合能力,使自己在人格、情商、智商、學商等方面不斷受到歷史的陶冶和滋養。“悟”要建立在總結反思的基礎上,并與反思緊密結合,不能生搬硬套,死記硬背。“悟”要貫穿于學習的始終。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悟”的意識,培養“悟”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
本模式特征:課前預習目標化,課堂展示開放化,課堂活動任務化,課堂學習探究化,同步點撥精要化,課堂訓練基礎化,單元檢測標準化。課前預習目標化:每課預習前學生都能拿到教師已經編寫好的學案,每個學案都已指明了學習的基礎目標、提升目標、自主目標、合作目標和訓練目標,讓學生的預習有據可依,有的放矢。課堂活動任務化:根據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要求,在編寫每一課文學案時,依據層次性原則和遞進性原則,設計出一系列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閱讀課文,查找資料,相互交流等形式完成預定目標和任務。從而培養學生限時獨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學習探究化:指完成某一課時任務時,始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主線來進行活動。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其內在規律,從而總結出合理的學習方法。在遇到疑惑,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仍不能解決時,向老師求助,通過老師的點撥和啟發,形成一個正確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步點撥精要化:點撥要因情而宜,適時點撥,力爭精要,力求實效。精要是形式、手段,實效才是最終目的。
筆者認為點撥要因學生實情、教材實情而點撥。精講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精講并非少講或干脆不講。該精講必須精講,該充分講必須充分講,應不拘一格。不因某一模式而受限,也不因某一規定而裹足,更不因一兩個聽客不合作而卻步。有的學生因理解能力、知識水平、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很難也不可能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教師必須在已啟發的前提下進行適時有效點撥。
課堂訓練基礎化:訓練要力爭做到緊扣教材基礎知識,力爭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單元檢測標準化:要緊扣新課程標準,要力爭符合高考標準,讓絕大多數學生都適應得了。
以上認識還很膚淺,有些片面,僅僅停留在理想層面,距課改的要求還相差很遠,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探索、完善和提高!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