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在教學中如何組織學生的預習、課內學生展示的活動開展、單位課時內對學生的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淺談。
一 預習
在課改之初,我單純效仿杜郎口的課堂教學模式,一節課下來,深感壓力之大,學生學習之艱辛,于是,我將以后每一節語文課最后8分鐘當作第二節課的開始,學生每天大約上5節課,這樣一天就能緩解40分鐘的學習壓力,就語文科學習而言,預習指導與課程、課文長短、文體有關,自讀課文一課時,按照字、詞、作者、作者簡介、結構分析、語段賞析、疑難討論、練習反饋六大知識板塊指導很好操作。但對于講讀課文卻略有變動,往往把語段賞析、疑難討論作為第二課時的主任務,把練習反饋作為兩課時的共同任務,對于篇幅長的課文組織學習,通過默讀形式熟悉文本,對于篇幅短的課文采取朗讀的形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第二課時要求以組為單位,做好互評和自評,自評要求以反思的形式出現,建立在他人評價的基礎上,第三課時前15分鐘由老師和組長點評。
二 展示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何充分展示,我認為在此過程中把握以下四點尤為重要:(1)先由組內學生板書展示課文要點,再由學生講解,但要求學生不帶任何資料,這樣保證學生學習的真實性,由真到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2)本組展示一個問題或一個問題的某個方面,鼓勵小組同學的積極參與,但一定要求學生糾錯,要有補充,有創新見解。(3)展示宜分成三個層面:對新課知識的學習層面;對課文理解的層面;教師對展示者的引導,包含總評與問題預設兩個方面。(4)強調組內展示者的參與人數,培養小組內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真正做到開放式課堂“活而不亂”,秩序井然。
三 在課改的過程中也應積極地進行評價
語文課與其他科一樣,統一以班為單位,學校的年級為單位,適時做好班級總結,年級月總結,從而形成學校對課堂評價的有效機制,否則,老師的一個評價方法,盡管有時方法相同,但課堂評價權重不同,最終導致評價形同虛設。我在語文課的課堂上,為使課堂評價有一席之地,充分發揮班內組長的引領作用,結合平常的月總結,評出組內先進,并且評出的先進名稱由小組自定,總之,課堂沒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評價就會體現不出作用,學生展示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明顯。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