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學生“寫作難,難寫作”的局面一直是老師的心病。在經歷多次的反思,并分析各種原因后,筆者認為:一方面,由于大量的以讀圖為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的泛濫,學生對文字作品的閱讀和應用能力在走下坡路,基于此,學生不僅喪失了讀書的興趣,更難以運用自己的母語去熟練地表情達意;另一方面,主要還在于教師“教”不得法,致使學生對寫作失去興趣。經過長期的摸索,加上對他人經驗的借鑒,筆者認為以下幾個環節的有機結合能相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并增強考場作文能力。
一 審題抓“題眼”
這里說的“題眼”包括:命題作文題目中的核心字眼、材料作文中的實質寓意以及命題者的實際意圖。只有準確地把握了這些,構思、闡述才能有的放矢,重點突出。
1.命題作文題的表述方式
第一,直接表現觀點的。如“當我面對挫折的時候”,命題的核心字眼是“挫折”。審題,根據全句的判斷,抓住核心字眼,把握作文的觀點。
第二,需要探求關系的。即命題中列舉幾項、幾個方面,要求應試者探求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確定作文的立意。如“學習上的勤與巧”,其間的關系,常需要用辨證的思維方法才能正確把握。
第三,提示一定范圍的。此類命題,或提示時間、場合、數量,或提示事件性質、特點等,要據此來尋求相應的題材,確定主題。常見的是所提示范圍就寓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就材料作文的立意來說,合乎情理的見解都應判作是正確的,但不同的判識,會有高低上下之分
審題時應判識它的本質意義或結合現實生活尋求它的特定意義。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這些富有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節日,讓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曾為之欣喜、為之激動。如果結合現實生活,就可與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這些西方的節日進行比較,談對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看法和感受。
3.審題時還需揣摩命題者的用意
如何揣摩呢?在一般情況下,其用意常是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包括社會生活以及作者特有的生活(如,學生的學校生活)。故,抓準“題眼”,對作文來講,是一項重要的要求,往往是作文質量高低、成敗的關鍵。所謂“題眼”,實是核心。但核心不是孤立的,還要聯系全局來判識。
二 構思與布局
構思與布局應當明確,正像作文反映的生活是無比豐富多彩一樣,作文的構思與布局也是絢麗多彩的。特別是對于考場作文而言,掌握一兩種“通用型”的構思與布局的方法,對于提高考場作文的成績,有很大幫助。
1.精心謀劃全局
古語有“鳳首、豬肚、豹尾”之說,即文章在布局上應注重有一個先聲奪人、新穎生動的開頭,要有豐富而充實的內容及有力雋永的結尾。好的開頭,開門見山,直接入題,或以小題材反映大主題的方式,往往令人耳目一新,進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作文往往還有一個深刻有力的結尾,而要使文章結尾所要表達的這種大道理巧妙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好的作者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讓它附著于人物事件抒寫出來,借助于人物事件,作品就可更自然、更深入地挖掘表現題材的思想意義。
2.巧妙安排敘寫的線索
這是文章構思與布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好的文章在安排敘寫線索時常以某一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具體事物“一線貫穿”全文,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親的背影”、冰心女士《小桔燈》一文中的“小桔燈”……作為文章敘寫的主干,巧妙地把客觀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在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基礎上組織起來,以這一主干作為貫穿線索進行敘寫,不僅能使文章的結構做到散而不亂、精美嚴整,而且能記事寫物抒情議論,形成很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
三 靈活地駕馭語言
常有譬喻說,一篇文章,觀點、主題是靈魂,結構是骨架,材料是血肉,那么語言是什么呢?一般作文語言的要求不外乎兩條:一是語言通順,二是具有文采。故好的作文應注重在語言上多下工夫,讓讀者在閱讀中感知“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而好的語言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1.善用修辭
文章要富有文采、生動形象,借助修辭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常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引用、排比、對比、反復、夸張、設問等,在行文時借助它們,表現自己的“所感”,鋪陳深化“所思”,突出強調“所悟”。例如,一個人思想的變化,會使他的人生發生轉折;一個領導觀念的變化,會使企業的命運發生轉折;一個政策、方針的變化,會使一個社會發生劃時代的轉折。該語段采用排比的修辭,在增強語言氣勢的同時,更彰顯了作者認識層面上的推進和深入。
2.講究句式
適當運用整句可以增加作文的文采,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作文高分秘密武器。故運用整句,句式上要達到義理與辭章的有機結合。
總之,作文是一種精神創造,作文中的語言更是一種個性的張揚。一個人的骨架、血肉,甚至靈魂可以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每個人的面貌肯定是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適當貯存并模仿一些好的模式,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像作家一樣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只有鼓勵學生多寫多練,經歷一個全面而系統的創作過程,方可進入真正的自由寫作的新天地!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