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學習對于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競爭日趨激烈,而教育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最大的資源是人才,最寶貴的財富是信息和知識,最大的社會創造力是科學和技術的創新,最大的社會產業是教育。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的興衰。這對21世紀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轉變滯后的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迫在眉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知識型的、創新型的、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人才時,首先必須致力于創造思維的訓練。
創造思維的訓練在我國歷史悠久,孔子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思想。近代的陶行知提出“處處是創造天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著名論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個面向;江澤民同志也提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并持之以恒,將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創造一種創新環境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在一種生動活潑、快樂和諧的環境中學習才有信心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眾所周知,人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往往思維敏捷、思路活躍。反之,操作遲緩、思路不暢、沒有激情,更談不上創造性。老師風趣幽默的語言、別開生面的導課、恰到好處的點撥、理論知識的旁征博引、典型實例的獨到剖析、對學生及時準確的鼓勵性評價、對課堂“意外事件”得心應手的處理等,都會使課堂變成學生學習的樂園,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 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創新
新型教學觀念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如果把學生確定在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整個語文教學就會出現新局面,學生一個個變得積極主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就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如,《曹劌論戰》一課,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為何贊揚曹劌的同時也贊揚魯莊公?”一位學生大膽回答道:“假如魯莊公心胸狹窄,做不到禮賢下士,曹劌的意見被拒絕,魯國也不會取得勝利。”這位學生分析得全面透徹,有說服力,也有創造力。
三 如何教授學生思維方法
教師在教授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一般的思維方法外,還要讓學生懂得知識由簡單到復雜的組合方法,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聯想與逆向聯想的方法。如,魯班被帶刺的小草劃破手指,引發聯想發明鋸子;瓦特看到水壺蓋被水蒸氣頂著向上跳動,引起聯想發明了蒸汽機。老師通過講題,讓學生掌握方法、規律,讓他們從中得到啟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發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
四 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實踐證明,學生有了興趣才會主動花時間、下功夫,積極地學習。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心理學告訴我們,新奇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創造的火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打破常規和傳統教學的程式化,對課堂教學進行大膽改革,使每堂課充滿新意、充滿樂趣。如,教學《背影》一課時,先讓學生整體感知,然后要求學生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向全班學生介紹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人或一件事。頓時,學生躍躍欲試,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訓練了他們聯想組織材料的能力。
五 鼓勵大家“異想天開”,對任何問題要敢于質疑,多問為什么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種新認識和創造發明都跟質疑緊密相關。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對課本之說、教師之解、權威之言見疑求異。在見疑中既加深對知識的認識,也培養他們尋求真理的可貴精神。如,講授《黔之驢》時,我說:“驢老實本分,任勞任怨,在北方農村是重要的勞動力,怎么會留下‘黔驢技窮’、‘龐然大物’的罵名呢?”一位學生說:“驢本來是拉車推磨干活的,無車無磨,無活可干,當然也就無用武之地,可偏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導致被虎吃的悲慘命運。看來造成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是‘好事者’。”這位學生的觀點新穎,另辟蹊徑,敢于對權威看法質疑,實屬難能可貴。
六 適當地開展競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競賽活動使學生處于競爭狀態中,從而爆發出創造性的智慧火花。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各任課老師長期的共同努力,課內外教學相互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等。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對教材靈活處理,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的狀態,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定會得到發展。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