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如何利用情景教學,提升物理教學效率,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方法 情境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30-02
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知識在活動中,在其豐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斷地被運用和發展著。
物理課堂教學形式各式各樣,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借助現代教育媒體創設問題情境,適時地恰如其分地創設情境,使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借助于媒體資源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的特點在于教學過程中以合理、感性的情境作為反映物理現象實質,揭示物理規律的重要手段,使學生能切身感受物理規律和物理知識的潛在背景,尋求正確結論,以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潛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采用情境教學法,一般說來,可以通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深入研究,即由“感知——理解——深化”三個教學階段來進行:(1)感知——創設畫面,引入情境——感性認識,認識事物的最基本現象;(2)理解——深入情境,理解過程——理性認識,了解事物的最本質內涵;(3)深化——再現情境,豐富想象——深化認識,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情境,一般用于新課的導入。這一過程主要采用教師提問、實驗觀察或習題解答等方法為主,目的在于激發學生興趣,自然引入新課。
在“位移和時間關系”中,已知某一位移——時間圖像;學生來模擬運動(創設情境),情境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設問:兩個力的合力一定比一個力大嗎?
在講臺上放半桶水,女生雙手來提,很容易就提起來;再請兩位大個子男生上臺合力來提,也很容易就提起來。
增大兩臂夾角時,學生明顯感到越來越費力,當兩臂放平就提不起來了。學生提出問題:合力怎么反而小呢?什么是合力呢?合力與分力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創設問題情境,產生觀念沖突,誘發學生的好奇心。
二 創設遞進情境——以學生認知規律創設情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使學生掌握概念,學習探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通過由表及里、由易到難使學生領悟規律,掌握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此情境的創設要注意層次清楚,符合解疑推理的邏輯性。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學生接受能力不是太強,應讓學生首先感受速度。第一層感受是運動物體有速度,第二層感受是運動物體速度有變化,第三層感受是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化有快有慢。從而自然地引入“加速度”這個物理量來描述運動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程度。播放視頻:(1)火箭升空,(2)汽車啟動,(3)加速起步跑。
學生觀察、分析得出:物體有速度,速度在變化。
設問:哪個物體的速度改變要快點?
物體的運動速度同樣從零加速到5m/s,運動時間有一定的差異,學生體會速度的變化有快慢。
三 創設瞬時情境——以相同物理過程的個體差異創設情境
創設一些與之相關的瞬時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
比較兩個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提供給學生氣墊導軌和光電計時器,說明用擋光片的寬度除以時間即為物體在擋光處的瞬時速度,記下相鄰兩個光電門所記錄的時間,算出時間段,測出某個位置的速度,又測出兩個速度變化所用的時間,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
設問:速度變化大,速度變化一定快嗎?
學生活動設計(實驗操作):(1)介紹實驗裝置和實驗原理,學生動手完成實驗操作并記錄數據。(一只小球在軌道上的速度在慢慢增加,另一只小球在軌道上的速度增加得較快)。(2)分析實驗數據,定量比較單位時間內速度的改變量,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比較速度變化的快慢該以什么為依據,發表意見。教師引導、歸納,得出加速度概念。
四 創設強化情境——以不同物理過程蘊含相同規律創設情境
加深對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公式的理解,創設情境比較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1)依據教材特點。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依據學生特點。根據變化的情形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自己對課堂各類信息的綜合把握,即時作出判斷,采取措施,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3)創設情境應有利于教師“導”,學生“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師的情境設計,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領悟的過程,追求師生共同探討、平等對話。
為了分析游樂場翻滾過山車通過圓軌道最高點不掉的原因,用小球通過圓軌道最高點做完整的圓周運動模擬游樂場翻滾過山車通過圓軌道最高點,分析小球在圓軌道最高點的最小速度,比較用細線與細竿連著的小球通過圓軌道最高點的最小速度,學生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條件印象會非常深刻。
五 回顧探究全部情境——以體會研究物理過程的完整性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體會完整的探究過程,能加強學生對探究過程系統性的認識。這有助于學生自發地對問題進行探究。一個
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整理資料、分析研究資料、得出確定結論、運用結論解釋問題等基本環節。在教學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教材深入透徹的講解使學生理解教材是如何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來研究、解釋物理現象,得出物理規律的;另一方面可介紹有關科學家的學術研究成果,指導學生討論、學習、借鑒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使學生在總體上對科學研究的目的、方法、評價和價值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嚴謹、客觀、科學、求實的研究精神。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情境中,組織起學生的有效思維,在情境中思考,在情境中解決問題,這不僅可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還可以使得學生能舉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既掌握知識,又感悟方法,更能鍛煉思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愛杰、王桂芝等.依據教材特點 設計課堂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1997(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