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大樣本的實證分析,結合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因素。找到合理的高中課堂基礎數學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實證分析 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33-01
一 緒論
高中數學基礎課有自身特點,其基礎課內容枯燥、難度大。解決這個問題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措施,有的學校直接降低教學難度;有的學校則改變考試辦法,由原來的閉卷考試變為開卷或半開卷考試;有的學校搞“類似題”戰略,考前講解與考試內容類似的題型等。這些辦法都是治標不治本,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從長遠來看這些辦法會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水平與質量,也會影響高中的學習風氣。
搞清問題背后隱藏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本文對大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找到了影響高中生基礎數學學習的主要因素。這相當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根據這個實證結果我們采取了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實驗,實驗結果支持新教學模式更有效果的結論。
對于新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作用方面的探索,劉黎清認為:“要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則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課程重構和實現有效的交互過程。”對于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各方面因素,朱浩亮和張建明都各自總結了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因素,但他們都沒有對這些因素的有效性進行實證分析,也沒有進行對比實驗。本文的論述不僅支持了劉黎清的結論,還找到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并用對比實驗證明的有效模式。
二 數據,課堂學習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課堂學習效果影響因素分析,其中用到的數據來源于問卷調查。問卷的對象是北京建筑工程學院2011級環境與能源學院一年級新生,發出問卷110份,有效回收問卷97份,問卷回收率88.18%,問卷有效率100%。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年齡、性別、學生原來所在中學級別、學生來自哪個區、是否喜歡數學課、是否喜歡數學老師、父母學歷情況,以及高考數學成績。其中外地生源的高考成績不是以150分為滿分的,以150分為滿分的標準進行折算。是否喜歡數學課打分標準是:不喜歡分值為-1分,對這門課程感覺一般分值0分,喜歡這門課分值為1分,比較喜歡這門課分值為2分,特別喜歡這門課分值為3分。是否喜歡數學老師打分標準為:不喜歡分值-1分,感覺一般分值為0分,喜歡這門課老師分值為1分,比較喜歡這門課老師分值為2分,特別喜歡這門課老師分值為3分。父母學歷情況打分標準為:父母中最高學歷為高中畢業以下分值為-1分,為高中畢業分值為0分,高中畢業分值為1分,研究生畢業分值為2分,博士畢業分值為3分。學校級別打分標準為:普通學校分值為1分,區重點分值為2分,市重點分值為3分。
三 應對策略:課堂結構設計
根據實證結果,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要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讓高中數學基礎課程本身變得有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讓老師自身更有魅力,讓學生親近教師;第三,合理改善學生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習效率下降問題。所以新教學模式第一條,每節高中數學基礎課都可開展用這節數學內容解決一個現實世界通俗數學問題的活動;第二條,教師每兩小節課用嚴密的數學邏輯分析一個現實社會熱點問題;第三條,合理安排第一條與第二條內容的時間點,以解決因學生注意力下降而引發的學習效率下降問題。
四 對策效果分析
主要結果的評價,大樣本的調查數據,嚴密的計量實證過程,保證了實證結論的可靠性;對比實驗的精心設計,保證了對比結果的可靠性,這可以充分證明新的高中基礎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結果與方法無論是對教學研究者還是對二本類高校高中數學基礎教學都有指導意義。但由于一些條件所限,這個研究沒能讓每個環節盡善盡美,也可能存在某些可以更完善的地方。另外還有一些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比如這個新的教學模式對其他學科的高中教學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效果,這個模式是否有推廣價值等。
參考文獻
[1]劉黎清.論大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5):144~146
[2]朱浩亮、冀桐.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教學與管理,2006(12):57~59
[3]趙軍、張建明.發展性課堂教學決策有效性的歸因與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2(4):107~112
[4]魏宗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70~391
[5]威廉·H·格林.計量經濟分析(上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32~239
[6]勞倫斯·漢密爾頓.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M].重慶:重慶高中出版社,2007:182~187
[7]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90
[8]默爾思.全面提升你的記憶力[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25~26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