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含義,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實際生活,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
【關鍵詞】生活化 有效性 積累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39-02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實際生活,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教師不斷實踐和探索的目標。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的理解是:“數學是樹,生活是根。”下面筆者就此淺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 課前積累——經歷實踐,體驗生活,收集信息
由于受應試觀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片面強化了基礎知識教學,嚴重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培養出不少的“解題能手”、“應試英才”,而絕大部分學生卻無法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數學與生活嚴重脫節。小學教師在學期初應通讀教材與《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學段目標,計劃好需要安排給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前開展活動,發現信息、收集信息、積累信息,從而初步把握數學對象的特征,讓學生帶著感性知識走進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1.收集整理,積累信息
在教學“千克和克”時,讓學生到生活中觀察幾件物品的包裝,記下它們的重量,在交流時,同學們提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如:方便面袋上印著總量:70克面餅:65克,從而知道調料袋和包裝袋重5克。食用鹽包裝袋上印著凈含量:500克±10克等實際問題。
2.觀察發現,升華表象
小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比較缺乏,教學這一類知識時,就布置學生課前去觀察發現,形成直觀表象。如,在教學“圓錐體的認識”時,課前安排學生尋找圓錐體實物模型,看看、比比、量量、摸摸,觀察發現,形成直觀表象。授課時,老師在此基礎上將直觀表象抽象為概念,就顯得很容易了。
二 課內探究——利用生活,自主探究,完善新知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多種直觀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要求學生針對問題大膽猜想,動手嘗試,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數學問題,探索出“激情感知——猜想假設——嘗試探究——匯報交流——完善明知——靈活運用”的教學思路。
1.用豐富的生活體驗激活課本
《數學新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中指出:“要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有趣活動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要有機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寓數學知識于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將抽象知識化為直觀的生活體驗,讓學生用豐富的生活體驗為學好課本知識奠定基礎。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筆者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搜索具體信息,并對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這些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2.用直觀的實驗材料激活課堂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也是“做中學”這一理念的具體細化。小學生的思維亟待培養,需要以感性材料為基礎。教學中,讓學生帶著準備好的實驗材料,看看、摸摸、比比、量量、數數、議議、說說,并進行分割、拼合等手工操作,多感官、立體化地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激活課堂、激活思維,讓實踐促進知識的學習。
3.用現實的生活問題誘發成功
數學來源于實踐,在實踐中得以發展完善,而最終要回歸實踐,為實踐服務。教學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轉化成課堂教學研究的對象,讓學生感到新知識的親切,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激發求知用知的熱情,誘發強烈的學習動機,從而很容易地掌握知識,走向成功。使學生很快掌握知識,并領悟到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無所不在”,進而激發了求知欲,增強了學好數學的意識。
三 課后拓展——回歸實踐,服務現實,促進發展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不僅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使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要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用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教授學生生存發展的本領。因此,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生存的本領,也是“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益嘗試。
1.用數學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
教學中,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學到的知識去接觸社會,用實踐來驗證新知,學以致用,從而增進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如,教學“總價=單價×數量”這一數量關系后,筆者將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讓他們利用雙休日走進超市,走進農貿市場,幫助售貨員與攤主算賬,并記下所計算的各筆賬。既驗證了這一數量關系,又接觸了社會,
還學習了“小數的認識”方面的知識。
2.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教學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知識這一層面還遠遠不夠,必須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三角形穩定性”時,教師列舉了大量運用這一性質的范例,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解決,找出其中的原因,并進而要求學生利用這一特性為班級修理課桌、板凳,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教師要積極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真正親近數學,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使其完成從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變,從而更好地完成數學教學有效性的要求。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