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中復數教學突出復數的代數表示,同時也強調復數的幾何意義。本文就此淺談第一節“復數的引入及數系的擴充”的教學應關注哪些問題。
一 復數教學的定位與教育價值
復數是高中生必備也是高考必考的的基礎知識,文理科內容相同,要求一致。復數不像實數,具有實在感,復數是純理論的創造,無法直接感知。數的產生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是用來記數或丈量的,但復數是為了解方程而產生的。
數系的擴充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學生已學習了負數、分數、無理數,復數的引入,實現了中學階段數系的最后一次擴充。當然,數系擴充必須滿足的原則是:“(1)從數系A擴充到數系B必須是A真包含于B,即A是B的真子集;(2)數系A中定義了的基本運算能擴展為數系B的運算,且這些運算對于B中A的元來說與原來A的元間的關系和運算相一致;(3)A中不是永遠可行的某種運算,在B中永遠可行;(4)B是滿足上述條件的唯一的最小的擴充。”
數學概念是數學這座大廈的基石,是數學體系的起點。因此,掌握復數的基本概念是學好復數的關鍵。復數的學習能強化學生分類討論、類比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讓學生感受數學發展過程的美。
二 處理教材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為什么引入復數;第二,怎么引入;第三,什么是復數;第四,復數怎么分類;第五,如何判斷兩個復數相等;第六,復數的幾何意義。建議對本節課的教時設定為一個課時,因內容較多,抽象不易理解,加之在關鍵地方規定較多,未講清為什么要規定,為什么這樣規定。因此處理以上六個問題,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與掌握復數概念的關鍵,也是上好本節課的重要線索。
三 教學的關鍵
復數比之前學過的數更抽象,尤其是虛數單位“i”的引入,引發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心理上的排斥。因此本節課的關鍵是幫助學生理解虛數單位“i”,并理解復數的代數形式。
四 對教學過程安排的建議
首先,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提問所學過的數的分類,以及常用數集的表示及其之間的關系。
緊接著,解五個方程:x+1=2;x+2=1;5x=3;x2=2;x2=a。
從前四個方程的求解中,學生間接回顧數系的擴充,了解數系擴充的歷史。第五個方程,高二學生須具備一定的分類討論思想,當a≥0時能解,a<0時就解不了。學生感知已有的數集不夠用,數系自然就要擴充了。
問題1:能不能創造一類數使它的平方是負數呢?
大量實例表明任何一個負數都可以表示成-1與一個正數的乘積。因此,要解決誰的平方是負數這一問題,只需要解決誰的平方等于-1即可。這就說明引入虛數單位“i”的必要性及合理性了。
問題2:引入“i”能將原有的數系擴充嗎?
從以往數系擴充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將虛數單位“i”與實數進行四則運算,通過實數與“i”的基本的乘法與加法運算自然就產生了復數。于是,學生對數的認識從實數域擴充到一個更大的領域——復數域。
解決完以上問題,趁熱打鐵,抽象概括復數的概念,構建復數的表示形式:Z=a+bi(a,b∈R)。
事實證明,學生對復數概念模糊,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對復數代數形式的理解不到位。因此要強化實部與虛部的概念。學生常易在虛部的概念上出錯,要特別舉例說明。
既然實部、虛部共同決定復數,學生很自然地就可以想到根據實部、虛部的取值的不同,對復數分類。通過對復數分類,加深對復數代數形式的認識,與此同時還能使學生體會復數和實數的區別與聯系。
一個復數a+bi(a,b∈R)有實部有虛部,就可確定一組有序實數對(a,b),同時,一組有序實數對確定一個復數,因此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幫助學生理解好了這個對應關系,對于兩復數相等的問題以及復數的幾何意義問題,學生就能輕松理解。因此復數的代數形式是關鍵,后面三個問題都是復數代數形式的深化。
例題1:說出下列三個復數的實部、虛部,并指出它們是實數還是虛數,如果是虛數,請指出是否為純虛數:(1)
3+4i;(2) ;(3)-7。以此例理解鞏固復數的基本
概念及分類。
例題2:設x,y∈R,且(x+2)-2xi=-3y+(y-1)i,求x,y的值。以此例理解鞏固當且僅當實部與虛部都相等時,兩個復數相等。同時指出,虛數一般不比較大小。
復數與點的一一對應關系,引導學生聯想向量的知識,同時類比實數與數軸上點的一一對應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復數與平面內點的一一對應關系,引出復數的幾何意義以及復數模的概念。通過例題3,在復平面內表示下列復數,并分
別求出它們的模:(1)-2+3i;(2) ;(3)3-4i;
(4)-1-3i。對學生進一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隨后,根據學生在處理課本上的練習產生的問題,及時糾正并加強概念的理解。
最后,師生共同小結,一是以符號或圖形的形式表示擴充后的數集,二是總結復數的代數形式及相關概念。
整節課在學生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中層層遞進,步步深化。順著六個問題組成的線索,復數的概念清晰可見,從而為學生學習復數的表示、復數的運算及后繼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