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經濟及地理人文條件,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傳統體育項目以及師資、學生的實際情況等,開展快樂體育教學。本文就利用南方農村的地理人文條件,因地制宜,開展快樂體育教學,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南方農村 地理人文 快樂體育 運用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52-01
由于中國還處在發展中,經濟建設中,國家幅員又如此之廣闊,城市和鄉村,沿海和內地、北方和南方在經濟基礎、自然環境、文化習慣等方面差別很大。宜春地處中國南方,這里有這里的特點,如何發揮本地區的優勢進行快樂體育教學?如何做到讓農村的學生也享受快樂的體育活動?本文就此進行初步探討。
一 地理人文環境的優化
“硬環境”(地理因素)美化、協調;“軟環境”(人文因素)健康、和諧。
大自然的資源一直未得到充分利用,長時間在學校里開展體育活動,學生的熱情一定會降低,效率也會下降。南方學校應充分利用當地農村的人文地理資源服務于體育教學,合理開展鄉土體育活動及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一些地方的傳統健身項目,由于當地比較流行,有著堅實的地方特色。如有些地方還有倍受孩子歡迎的竹竿舞、跳方格、踢毽子等,一定讓學生興趣大增,身心舒暢。學校還可以結合本校實際,制作簡易器材,改善教學條件。改造場地,提高場地利用價值,可以把學校成人化的場地器材改造成適合中小學活動的場地器材,如:降低籃球架的高度,縮小足球門,縮小足球,排球等。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南方農村學生的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好,而且受許多打工人員回鄉帶來的“讀書無用論”的影響,都想出去掙錢。體育教師就應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和行為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身體才是根本,只有讓學生從心里愛上體育,才會更好地進行體育鍛煉。
二 勞動情感的驅動
南方農村的傳統家庭自古以來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在社會分工時,一般都是按照性別來分的,就是女性耕種(主內),男性漁獵(主外)。據此,筆者改編游戲“新式網魚”:讓男生出去“捕魚”,然后把捕回來的“魚”交給女生看管,最后共同享受勝利的喜悅。學生對此游戲樂此不疲,而且大大地改善了男女生關系。
又如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在家里常做家務,完成適當的家務勞動,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身體的鍛煉。經過多次的挑、背、投等練習,既提高了學生的運動水平,又促使家長關心學生的體育能力。
三 快樂體驗
南方農村學生回到家中一般都要幫家中做一些農活或家務活,如此學生就會在學校里不愿意從事身體運動,存在著“運動就好比在干活”的心理。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教材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兼顧學生的體育興趣,滿足他們的體育需要。如“唱游”,“唱游”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種有組織的活動。它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每一個參加者按一定的內容、情景、形式和規則進行活動。它可以促進體力、智力和能力的良好發展。“唱游”活動能激發學生對體育與健身的興趣,享受體育帶來的歡樂,有利于培養學生競爭、合作和創新等意識,增強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二,“情知交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南方農村學生生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預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這個時候就要求體育教師有責任心、愛心、寬容心和信心,多鼓勵和贊揚學生,使學生多動腦子想辦法創新,享受創新所帶來的成功的喜悅。
如:在一節30米快速跑的教學課中,教師讓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跑得更快?學生開始討論,有的認為擺臂姿勢很重要,有的認為步子要邁大一點,有的認為……氣氛非常熱烈,教學效果非常好。“老師,我能不能橫著跑?”一個稚嫩的聲音在教師耳邊響起,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們的哄堂大笑。“為什么要橫著跑?”教師裝著一點不解的樣子,耐著性子又問了一句。“我喜歡橫著跑。”那學生理直氣壯地回答。教師有一點生氣了,他又說道:“有一次我抓螃蟹,螃蟹是橫著跑的,而且跑得很快,抓了很長時間才把它抓住,螃蟹既然能橫著跑,那我為什么就不能橫著跑呢?”教師想了想,說:“小朋友們可能覺得他的想法很好笑,但是老師覺得他很聰明,平時很注意觀察,我們的確還能橫著跑,接下去,第二輪比橫著跑,我們先請這位學生給我們做一下示范。”大家鼓起掌來。這位學生走出隊伍,側身對著跑道,像小螃蟹一樣張開雙手開始示范,雖然跑的動作看上去有點古怪滑稽,但確實挺快的,其實他的動作就是籃球訓練中的滑步動作。大家不由自主地模仿他的動作練習起來。此時,這位學生臉上流露出的是洋洋自得的神情,學生們也投去羨慕的目光。
第三,強調非同步化教學。農村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因材施教,區別對待。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曾慶云、曾飚、康輝斌等.南方農村中學體育教學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2]曾飚、吳玉華、溫志宏.中學體育教學法[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1
[3]黃永飛.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與創新[J].農業考古,2006(3)
〔責任編輯: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