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泛開展中職生的創業活動,探索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是農村中職校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要求。筆者針對當前農村中職校培養學生創業能力面臨的困難,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農村中職校 學生創業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5-0179-02
一 農村中職校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意義
1.是時代的要求
農業穩定發展對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只有提高作物生產技術,大力發展農業,確保糧、棉、油、肉、蛋、奶等農副產品的充足供應,才能使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因此,農村中職校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培養學生創業能力的重任,完善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體系,加強學生實踐能力鍛煉。
2.是社會的需要
當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教育是基礎,人才是保證。這就要求農村中職校要立足于當前農業向現代化、產業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出一大批創業型人才。因此,培養現代農業學生創業能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持,是社會對農村中職校的迫切要求。
3.是實現創業帶動就業的途徑
當前農業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通過創業來解決。培養農村中職生的創業能力可減輕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能夠為社會培養創業型人才,使農村中職校的學生成為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推動力。
二 農村中職校對學生創業能力培養面臨的困難
1.社會認識不足,學生創業意識不強烈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中職校給予了一定的扶持,最為有力的措施是:農職中學生一律免學費,涉農專業學生還享受每年1500元的國家助學金。但在這種情況下,農村中職校的招生依然十分困難,很多學生及家長即使選擇了農村中職校,也不愿意在農村從事工作。事實上有一大部分的創業項目必須扎根在農村。
2.課程體系陳舊,創業教育不夠深入
課程體系無法完整地建構起創業所需的知識結構,老教材、老模式,不能適應創業教育的要求,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業興趣以及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
3.創業師資隊伍有待加強
農村中職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時,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和難點就是師資隊伍。許多教師缺乏創新意識,觀念落后,對創業教育研究沒有興趣。此外,創業方面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教師多數沒有創業的體驗,無法讓學生從創業課程中真正獲得創業的成功與感動。
三 培養農村中職校學生創業能力的方法
1.利用有利因素,依據專業特點,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農村中職校雖處在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但也具有許多有利于農村中職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有利因素,充分認識和挖掘這些有利因素,是我們搞好創業教育,培養創業能力的重要前提。
農村中職校要根據行業特征、學校特色、專業特點,緊扣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創業精神,制訂各具專業屬性的個性化的、科學合理的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模式。
2.以項目教學法為基礎,重新構建農業課程體系
農村中職校要圍繞學生創業能力要素,根據不同的項目,將需傳授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項目,重新構建融創業教育的新型課程體系。
3.培養一支過硬的創業師資隊伍
學校要想方設法擠出經費,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此外還可以聘請一批具有創業精神、創業能力的行業專家和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創業實踐指導老師,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創業教育教學團隊。
4.建立一批農業實習基地
農村中職校可對基地實行承包制。根據農業生產季節的特點,由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組成承包小組,與學校簽訂責任書或承包合同,學校將實習基地一定時期的經營權承包給承包小組,并規定相應完成的承包任務,超過承包任務的收益,學校和承包小組之間有明確合理的分成比例。
5.成立一系列農技部門
我省農村中職校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設立了一定的實驗、實習設備和場所,在搞好教學的同時,可積極開展農業試驗、科研和推廣工作,一些農村中職校已成為當地的科技、文化中心。這些資源在滿足教學、服務社會的同時,為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6.樹立一批創業榜樣
對于中職生來說,他們對創業還沒有形成概念,對創業認識還比較模糊,好像創業離自己還很遙遠。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學生所熟知的身邊的人和事作為切入點,將本地區的勞動模范、崗位能手、致富典型、創業先鋒等校友的先進事跡向學生介紹,樹立典型。
(下轉第181頁)
(上接第179頁)
農村中職校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是農村職業教育的責任,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新熱點。農村中職校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只要緊緊依靠行業特點、學校特色、專業特征,促使學生把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業熱情融為一體,就一定能在寵物醫院、寵物美容、養豬、養禽、獸藥營銷等方面創業,為解決社會就業和新農村建設發揮出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實施江蘇省職業教育創業行動工程的意見,2006.08.21
[2]賈賢龍、王碧清.建設一流實踐基地 培養創新特色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