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實錄就是對一堂課的完整記錄,力求把每個活動細節都清晰地呈現出來。本文以“一國兩制”概念并分析其含義的課堂教學為個案,再現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板書設計的過程,從學情分析、教學資源與教學課件選擇、教學活動的創造性、適度教態、教學板書等方面分析課堂教學,愿與同行相互交流,以促進教學。
【關鍵詞】課堂教學 實錄 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07-02
一堂優質的課需要精心的準備,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教育理論作支撐;不僅要有教學設計和實施能力,也要掌握基本的課堂分析、研究方法。通過課堂實錄授課者可以找出不足、總結經驗,同行可以學習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專家可以對本堂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學生也可以將課堂上老師的全方位教學進行再復習、查缺補漏。將真實的課堂情境再現并反復使用,觀察者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課堂氣氛,形成自己的觀點,也有利于借鑒發揮優質教育資源。下面是“關于‘一國兩制’概念并分析其含義”的課堂教學實錄,與同行交流,以期獲得教學長進。
一 教學設計
第一,教學內容。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0年版)第十二章:祖國完全統一構想。
第二,教材分析。“一國兩制”圍繞臺灣問題、香港和澳門回歸問題,主要闡述我國“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以及這一偉大創舉的歷史和現實意義,目的是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一國兩制”的含義,以及對于統一中國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夢想,認真思考臺灣問題。
第三,學情分析。高職學生,大多是“90后”,1997年香港回歸時6~7歲,對于香港回歸有印象;1999年澳門回歸時8~9歲,對于澳門回歸因《七子之歌》的傳唱與熟悉而印象深刻;學生們在小學時學習余光中的《鄉愁》,以上因素是本次課重要的情感準備前提,因此,本次課易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對進入學習狀態十分有利。
第四,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熟練說出“一國兩制”構想的概念;(2)分析“一國兩制”構想的含義。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愛、尊重、包容、和平。
第五,教學方法。情境體驗、質疑探究、討論、講授等相結合。
第六,教學重點?!耙粐鴥芍啤钡母拍钆c含義分析。
第七,時間安排。1課時:45分鐘。
二 課堂教學實施過程(45分鐘)
1.情境導入環節(3分鐘)
目的:師生情感認知與共鳴,自覺進入“狀態”,體驗祖國母親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母親的心愿,引發愛國情感。
活動:按照PPT順序用有感情的語調、有節奏的語速、目光掃視全場,介紹以下畫面:(1)早期的民主戰士:聞一多;(2)臺灣中山大學的學者:余光中;(3)世界公認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4)被稱為“一個打不倒的東方小個子”:鄧小平。
問題:(1)為什么說母親丟失了七個孩子?(2)揮之不去的鄉愁指什么?(3)回歸之路與母親的愿望是什么?
2.進入主題(2分鐘)
提示:確定的語氣進入主題。
板書:第十二章 祖國完全統一構想。
3.講授歷史(5分鐘)
活動:PPT“鐵娘子”與“東方小個子會談”畫面。
板書:伴隨正常敘述語速鏈接歷史:1949年共和國成立。
(1)香港、澳門——外患;(2)臺灣——內亂;(3)“一國兩制”,提出于——臺灣,解決于——香港;(4)1982年——第一次提出;(5)1984年——基本國策。
4.進入目標(2分鐘)
板書:教學目標,即,說出“一國兩制”概念,分析“一國兩制”的構想內涵。
問題:疑問的眼神、懷疑的語氣提問:(1)教學目標類型?(2)猜猜這個目標題型?
活動:PPT祖國完全統一構想畫面(停留)。
目的:確定“說出”與“分析”兩個目標動詞的變化,體會這個教學目標基本結構層次與深度變化,明確教學重點
* 基金項目:中國醫科大學“十二五”第二批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基于(初中起點護理職業教育)護士生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方法應用與比較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編號:YDJK201258),項目主持人:運懷英。
以及達標要求。
5.互動節點之一(5分鐘)
板書:記錄速度讀出并完整寫出“一國兩制”概念。
活動:教師讀一遍、學生群體在老師引導下讀多遍。
提問:請在這段文字中找到下列問題答案(并對學生的回答以愉快的語調以及欣喜肯定的表情給予確認,提示筆記)。
A. 一個國家: B. 兩種制度:
C. 行政機構: D. 時間語匯:
6.互動講授(10分鐘)
活動:正常語速肯定學生在這段文字中找到的有價值信息,教師引導析出。
提問:(1)中央人民政府在哪里?(2)世界上有權代表中國的是什么?(3)兩種制度是何種關系?(4)“一國兩制”是不是權宜之計?
板書:分析(展開完整分析并給出每一點的理論意義)
(1)前提是一個國家,即, ;(2)方案是兩種制度,即, ;(3)舉措是特別行政區,即, ;(4)方針是長期不變,即, 。
突破:解析難點從分析內容中挖掘“一國兩制”構想的深層次內涵,挖掘出這個名詞字面上沒有呈現的邏輯關系。進而提升情感目標(愛國、包容)。
目的:解讀“構想”一詞,說明歷時與現實、理論設想與實踐驗證、困難與辦法的關系。
7.互動節點之二(10分鐘)
板書:擦黑板(留下以下四個詞)
前提—— 方案—— 舉措—— 方針——
提問:(圍繞黑板上的四個詞,懷疑的語調、語氣、眼神)(1)有一個原則是不可改變的,它是 ;(2)有一個方案就在其中,它是 ;(3)有一個舉措符合各方意愿,它是 ;(4)有一方針是中肯的,它是 。
目的:教師再次引導學生回歸概念,關注“主體、設置、保持、長期”四個詞語,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8.情境烘托(3分鐘)
活動:PPT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七子之歌、中國版圖。(停留并伴隨有節奏的語言、上揚喜悅的語氣、舒展的手勢)
目的:對港澳回歸的喜悅,增強對“一國兩制”的認同感,為總結教學環節做鋪墊。
9.總結教學情境重溫(5分鐘)
活動:PPT教學目標結構圖、學習方法引導、余光中《鄉愁》的全部內容、“一國兩制”完整概念、預習“臺灣問題”。
板書:定型教學知識點、布置作業復習。
一個名詞;一個分析題;若干選擇題。
朗讀:(師生集體有激情地朗讀)“一國兩制”詞語內容
目的:再次鞏固情感意識、重點名詞實現教學活動首尾呼應。
三 體會
1.分析學情是選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情感的基本前提
充分利用90后與香港回歸的學生年齡背景資源,將基礎教育時期語文課知識信息、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時《七子之歌》的音樂情境緊密結合,營造學生情感共鳴的學習氣氛,恰到好處地將學生引入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使“一國兩制”由原來香港澳門回歸感性盛況提升至理論深度的挖掘,目的是理論,但講授的過程卻不枯燥。
2.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課件媒體的利用
教學課件要用就要做到畫龍點睛,否則寧可不用,不能用教學課件的連篇播放取代多樣性的教學活動。多媒體以其靈動的畫面、悅耳的聲音、直觀的文字、豐富的場景、鮮活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發揮寓教于樂的優勢,是一種非常受學生歡迎的文言文教學輔助手段。本節課45分鐘,所用教學課件不過15個畫面,涵蓋了情境導入、歷史瞬間、知識目標、經歷再現、教學目標結構、學習復習方法、感情重溫等多個教學環節,情與境交融,學生不會產生視覺與審美疲勞,巧用多媒體其意義在于合情合理。
3.課堂教學是無限再創造性活動,把講授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教學活動有機結合
教師是整個過程的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學生是體驗者、獨立思考者、更是積極解決問題的實踐者。教師講授“一國兩制”理論概念要準,為學生探究“一國兩制”理論提供標準素材,使用教學課件創設情境目的是在過往情景的重溫之中,學會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過程,將個人親身體驗與國家情感巧妙融合,相得益彰。既注重激情釋放又注重理論導行,既充分利用學情特點又利用課堂總結重溫情境教學,首尾相扣、情感共鳴,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方式,促使學生知行統一。
4.優雅適度的教師教態
教態是教師給學生的第一感性印象,衣著得體、身姿挺拔、表情和藹可親、眉目有神、語言文明規范的老師一定是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通過課堂實錄形式,教師可以看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盡量避免不足的非定式的教學姿態,從而加以完善。語言講述的效果在于教師對于態勢語言的巧妙運用,本次課教師的態勢語言表現為眼神、手勢的使用,教師授課語速節奏、語調的合理運用,以及教師授課激情的有效釋放等,正是這些使“情”與“理”的交織,營造了“師”與“生”的互動,才有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5.必要的教學板書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之同互動交流的過程,是知識物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板書的內容往往是對教學內容的加工和提煉,一是理清教學內容的思路,二是將教學內容結構化,三是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板書的作用在于:使老師教學思路和學生學習思路同步;老師可通過適當的板書控制教學節奏,使教學過程舒緩、暢通、自然,使教學速度與學生思維反應、思考、接受的時間差相適應;精練的板書對學生養成記課堂筆記的好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板書能以動態方式從整體上反映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以及課堂上師生圍繞教學內容所展開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板書形成過程給學生記課堂筆記留下了足夠的時間,避免了在課堂學習中“聽”與“記”的矛盾;有助于學生記憶,便于學生理解相關內容,也便于學生記錄和課后復習。將書寫板書與選擇性擦掉板書納入創造性教學活動中,滲透記憶方法,學知識與訓練能力有機結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顏潔、王玲.課堂教學實錄系統的開發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7):1782
[2]左玉梅.課堂教學實錄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J].素質教育論壇,2012(14):46
[3]錢聰、李迎春.論課堂教學中板書的作用[J].新西部(下半月),2010(12):189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