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創新性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院校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以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口,對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機制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促進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也為進一步完善實驗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生物化學實驗 創新人才 教學改革 醫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15-02
科技的發展、醫學模式的改變及醫學技術日趨精密和高效使醫學知識量大大增加,要求醫學人才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能用創新的思維解決問題,因此培養適應當今醫學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創新性醫學人才是當今高等醫學院校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醫學生物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醫學基礎學科,生物化學技術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已滲透到醫學的各個領域,通過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不僅要使醫學生掌握實驗技能、鞏固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目前的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大多仍采用傳統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積極性低,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的能力得不到發揮和提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嘗試在臨床醫學專業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進行改革,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方法、完善考核體系等方法,做到實驗教學與科研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性思維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 醫學生物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更新不及時
生物化學學科發展迅速,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而目前生物化學實驗內容的設置主要是側重于驗證理論教學中一些重點知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學生創新思維及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內容更新不及時再加上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無法及時了解相關科學研究進展及一些在科研中常用的前沿技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新性更無從談起。此外,由于課時限制,學生在實驗課上只能進行實驗,對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解決,求知欲得不到滿足,主動性、積極性很難得到發揮。
2.學生對實驗重視不夠,動手能力欠缺
生物化學這門課程不同于其他臨床專業課,學生常認為生物化學實驗與臨床實際聯系不大,甚至有的學生認為生物化學實驗跟大一學習的化學實驗一樣,導致學生對其不重視,實驗過程不專心,敷衍了事,達不到實驗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往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沿用傳統方式,老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課堂上詳細講解原理、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學生習慣于聽從老師的安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驗,做預習的很少,也缺乏對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現象的思考。此外,由于學時及條件的限制,多數實驗由兩個同學共同完成,常出現某一個同學不動手的情況,加之一位老師要面對20~30名學生,不能確保對每一位同學都能及時監督、指導到位,造成學生對一些基本操作技能掌握欠缺,動手能力不足,實驗習慣不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也抑制了學生獨立思考,不利于主動創新能力的培養。
3.實驗考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
以往的實驗考查偏重于實驗結果是否成功,造成學生心理上非常緊張,不注重實驗過程中基本技能的訓練,實驗報告內容抄襲嚴重,結果大同小異,有的學生為了使結果看上去與理論值更為接近,甚至修改結果。這些嚴重影響了學生嚴謹實驗態度的培養,不利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及培養創新性思維。
二 采用的改革方案及應對措施
1.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進
考慮到課時限制及學科發展的要求,我們精選實驗教學內容,保留一些經典且與臨床聯系緊密的驗證性實驗,如血糖測定、血清蛋白含量測定、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分離和鑒定等,強化學生對基本實驗技能的掌握;逐步增加和完善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實驗操作的能力,并強調其對實驗現象進行綜合分析與思考;循序漸進地開設設計性及創新性實驗,選擇一些應用性、設計性、綜合性強的實驗項目,使更多學生較早嘗試和參與科研創新活動。此外,利用《醫學生物化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的機會,建立起多媒體實驗室,實現全多媒體實驗教學,這使我們可以把一些對設備條件要求較高、耗時較長、在有限學時中無法給學生開設的分子生物學實驗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如利用醋酸纖維素薄膜電泳、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實驗中電泳的間隙,借助動畫、視頻、聲音等給學生展示基因工程、PCR技術、蛋白質雙向電泳技術等;或者在實驗等待時間或課后小結時以圖片或視頻介紹本學科的新技術、研究成果及其在臨床方面的應用等,讓學生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興趣和科研創新能力,解決傳統教學中學生感覺知識面太窄,工作中用不上等問題。
2.開放實驗室與創新性研究
針對學生受課時限制而無法在課堂上對問題繼續進行探索的情況,我們在課余的規定時間對有需要的學生開放實驗室及實驗室資源,讓其可繼續進行練習。同時學生還可不受專業、學時限制及特定上課時間的制約,根據自己的興趣借助實驗室提供的儀器完成一些實驗。對一些有能力的學生,老師嘗試指導其進行創新性實驗。實施前我們通過開設相關講座,讓學生大致了解一個科研課題從申報到實施的各
* 基金項目:2012年長沙醫學院教改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2-021)
個程序;然后老師提供自己的一些在研項目內容或學科發展內容供學生參考和選擇,學生通過獨立或小組的方式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再到整理數據、書寫實驗報告或論文等,自己體驗進行一項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學生在借鑒、模仿的過程中探索創新,并形成自己的想法,一些有研究價值的實驗項目還可繼續申報院級或省級大學生創新課題。近兩年,參與生物化學相關創新實驗的學生已成功申報多項省級、校級大學生創新課題,并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創新性實驗在學生鞏固知識、掌握實驗技能、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方面表現出了很大的優越性。
3.實驗考核評價體系的不斷完善
對學生實驗能力的評價應貫穿實驗全過程,涉及其綜合水平。原有的實驗成績包括期末實驗考核和平時成績,改革后,期末考核的內容在基本操作考試的基礎上加入了基本原理、注意事項等理論性問題的抽查,這使學生在完成實驗操作的同時還要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提高了他們自主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平時成績中除了實驗報告的分數外,還在每一次實驗中給每個學生的實驗操作計分,學生在實驗中必須動手,這就促進了他們對技能的掌握。同時通過實驗中的相互合作,各盡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團隊意識。此外,評價還嘗試了其他內容,如查閱文獻、獨立學習新技術、寫綜述等,突出了對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評定,激發了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我們進行了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學生對操作技能的掌握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較大增強,創新能力和意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加強。這也為我們繼續探索更為合理的實驗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創新性醫學人才提供了更多依據。
參考文獻
[1]王庭槐、王淑珍、周慧明等.構建綜合性大學“243”型課程體系與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8(5):5~6
[2]徐偉麗、馬鶯、徐德昌等.生物化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對策與建議[J].中國輕工教育,2010(5):64~65
[3]林靜、劉夢青、郭芳.病理學創新性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華夏醫學,2011(3):363~365
[4]徐海花、吳茂東.高校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山東農業教育,2005(4):40~43
[5]師海蓉、鄧昊、鎮鴻燕等.創新性實驗教學方法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1(35):207~208
[6]李鷗.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3(1):82~8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