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會大學在中國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歷經七十余年,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教會大學在革新中國高等教育理念、擴展高等教育領域、完善高等教育體系以及輸入現代西方學位制度等方面有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教會大學 高等教育 地位
【中圖分類號】G64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16-02
一 中國近代教會大學的發展階段
1.教會大學的孕育和產生
早在18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已開始踏入中國傳播教義,直到19世紀末,教會從早期忽視教育的傳教活動轉向在華傳教政策的全面調整。中國晚清封建制度腐朽不堪,西方列強與晚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西方在中國傳教及開展教育事業提供了通行證。中國傳統教育的腐朽沒落和科舉制度革廢為西方教會組織在中國辦大學創造了契機,也正好迎合了近代中國對西學的需求。西方傳教士對高等教育傳教作用的設想與肯定,最終促成教會大學在中國的誕生。1890年舉辦的基督教在華傳教士大會指出,“一個受高等教育的人是一支燃著的蠟燭,別的人就要跟著他的光走?!顾麄兡軇龠^中國的士大夫,因而能取得士大夫階級所占的統治地位?!彪S著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傳教事業的探索與發展,逐漸出現了專門從事教育職業的傳教士?!皩χ袊虝髮W來說,19世紀是一個開端的時代,……學校常常自命為大學,盡管學校里很少甚至沒有學生在攻讀大學課程。學習沒有程度之分,在學校里的多數學生、老師和課程既沒有大學的氣氛,也沒有大學的學術標準。”在此背景下,一批由西方傳教士創辦的教會大學在中國應運而生。
2.教會大學的發展與鞏固
20世紀前20年是中國教會大學的快速發展期,呈現出合并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特點。這一時期,教會大學為尋求自身發展和獲取各方承認,紛紛在西方政府和大學申請立案,同時努力加強學校師資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昂喜⑹菇虝髮W由1900年的幾所發展到1920年的16所,燕京、齊魯、滬江、圣約翰、東吳、嶺南、金陵、之江、華西協和、福建協和、華南女子、華中等大學初具規模;學生數由1900年的199人發展到1920年的2022人,1923年,16所大學的學生數更是達到3561人,學
生數量的增長率達到了76%?!敝?0世紀20年代末,被公認的16所教會大學(13所基督教大學,3所天主教大學)招收的學生占全中國大學生總數的10%~15%,已成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會大學的衰落與消亡
19世紀20年代爆發的“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矛頭直接指向教會大學,致使教會大學與中國當局以及教會大學內部的師生之間矛盾激化,教會大學正常的辦學受到沖擊。1925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布《外人在華設立學校認可辦法》。教會大學的當局也認識到,“立案乃是與中國政府發生和諧關系的要素,獲得社會信仰和善意的秘訣,實為學校本身成功的要道”。1937年之后的數年戰爭加之中美關系的緊張,教會大學的正常辦學受到很大影響。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關于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教會大學完全脫離西方的控制,改為國人自辦。經過1952年院系大調整,所有教會大學被解散,至此,長達70余年歷史的教會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徹底消亡。
二 教會大學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建設中的地位
在中國傳統教育弊病叢生,亟須探索新式教育的關鍵轉折時期,教會大學率先把歐美先進的高等教育體制與模式輸入中國,為中國本土大學的變革與發展提供了示范與參照。
1.沖擊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傳播與實踐西方先進教育理論
在育人理念上,教會大學通過聘用外國教師,構建西方教學制度,直接實踐了西方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改變了中國“重人文輕科技、重道德輕功利”的固有傳統,強調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精神,重視學校教育適應社會多方面的需求。如燕京大學以“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為校訓,為社會領域培養出眾多領尖人才。金陵女子大學以“厚生”為校訓: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豐滿。教學內容上,改變傳統教育空疏無用的教育內容,按近代學科知識進行通才教育。教會大學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法學院、農學院等,并率先實行選科制、選修制及學分制等西方先進教學管理制度,構建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2.開創近代中國高等教育新領域,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內容的近代化
教會大學在醫學、農林學、新聞學、社會學、法學等方面為我國本土大學相應專業的發展和課程設置方式開辟了道路。如中國近代醫學高等教育的發端始于教會大學,促進了中國醫學高等教育的近代化。1914年,金陵大學創辦農科,1916年農、林合并為農林科,是中國農林教育的先導;1915年,東吳大學創設法科,這是西方教會在中國開辦的第一所法科學校;1924年,燕京大學成立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系(當時稱報學系);教會大學最早提倡體育運動,并將其列為正式課程。
3.開創女子高等教育,完善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體系
20世紀初,教會女子中學在中國已經取得很大發展,但是畢業生沒有更高一級的升學機會,并且教會女子中學缺乏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來源,因此,舉辦女子大學的提議被提上日程。20世紀初,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產生,包括單獨設立的教會女子大學(如華北協和女子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和男女同校的教會大學(如嶺南大學)。1904年成立的華北協和女子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高等學校,而我國唯一的國立女子大學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成立于1923年,比華北協和女子大學的成立晚了19年。1905年,嶺南大學開始招收女生,并于1908年正式實行男女同學,與之相比,北京大學于1919年才開始招收女生。
4.教會大學開設理科課程,開我國學校理科教育風氣之先河
教會大學早期開設文理學科的原因主要是實現“文理學科與宗教結合、受宗教解釋、為宗教服務”,為西方培養傳教的“通才”。如傳教士狄考文所說,“必須重視辦高等學校,用科學培養教會干部,用科學培養掌握社會的‘人才’。教會學校過去是入學第一年學習共同科目,不分系,建立一般知識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多數學生學習文或理,其實質在于擴大基礎知識,學習宗教與科學結合,中學與西學結合,這樣就更能造成以基督思想為中心的中國社會中新的士大夫階級,以代替舊的封建士大夫,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者?!彪m然從主觀目的上來講,教會大學開設理科教育是為了更好地傳教,但理科高等教育的出現打破了中國文科教育的歷史傳統,推動了中國近代學科體系建設。
5.將西方的學位制度引入中國高等教育實踐
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會大學紛紛建立,但在中國立案無文可遵,為了提高學校聲譽和社會認可度,教會大學決定在西方政府或大學機構注冊立案。20世紀前20年,教會大學基本在國外完成立案注冊,卜舫濟在回憶圣約翰大學的發展歷史時說:“嗣大學程度逐步提高,始議及學生學位問題?!苯虝髮W一經國外注冊立案,畢業生可不經考試直接進入與之掛鉤的大學進行深造,并可獲得學位文憑。而此時中國本土的高等教育尚未構建完整的學位體系,直至1935年4月,“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效仿英美體制頒布“學位授予法”,對學位授予的級別、學位獲得者的資格和學位評定的辦法等做了規定。故教會大學學位制度為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的探索提供了樣板和示范,推動了中國學位制度建設的進程。
三 思考與啟示
無可否認,外國教會在中國本土的辦學行為缺乏公正、民主和平等的氛圍與背景,滲透著對中國文化的侵略與主權的侵犯。教會大學出現在中國傳統教育走向沒落并努力探尋新式教育的特殊時期,雖然以傳播基督教福音和教義為其辦學目的,但教會大學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教育屬性決定了辦學者必須按照高等教育教學的內在發展規律,才能實現教會大學的順利開辦。教會大學作為大學的教育功能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其宗教教育色彩,逐步走向中國化與世俗化。教會大學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適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的變化和影響,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與自身的能力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和改造。
參考文獻
[1]〔美〕杰西·格·盧茨.中國教會大學史(1850~195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23
[2]胡衛清.普遍主義的挑戰:近代中國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2
[3]王夢凡、劉殿臣.舊中國高等教育史話[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76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