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流失是一項綜合經濟、政治、文化的社會問題。人才海外流失直接導致中國人才數量銳減,人才結構不合理。從教育學視角來看,人才海外流失給中國教育投資的回報率和國際競爭力帶來了負面影響。究其原因,不理性的教育影響負有重要責任。同時,這一現象也反映了中國教育吸引力的弱勢。
【關鍵詞】人才海外流失 教育反思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18-02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興盛。世界銀行報告稱:“一個正在擴展中的面向高級人力資本的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存在是個不爭的事實,它帶來了專業技能在全球范圍的流通……”① 中國無疑在促進世界人才流動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定義,“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本文要探討的正是“綱要”中描述的較高素質的人才,他們具備以下兩個共性:(1)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并得到了教育系統的相關認證;(2)擁有較多的社會優勢資源。顯而易見,如此高素質人才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中占優勢,也是我國人才外流的主要損失對象。
教育部統計,我國1978~2006年共派出留學總人數為90.3萬人,學成回國人數為22.2萬。其中,2006年派出留學人員13.4萬,有4.2萬人學成回國。回流人數遠遠少于派出人數,這就是人才海外流失的力證。
當然,短期、少量的人才外流在一個開放的國家和市場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取的、合理的;但長期、大量的人才外流卻形成了一種顛倒的技術轉讓。平等的人才流動本應是雙向的人才交流過程。但是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存在不小差距,使得本應公平的互動過程變成了單向的“人才輸出”,給我國人力資源造成了巨大損失。
一 人才流失帶來的負面影響
1.教育損失
根據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是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人力資本投資=基礎教育投資+高等教育投資+在職培訓投資+人員遷移投資+衛生保健投資+經濟信息投資。
貝克爾也提出相似的人力資本計算公式:K=X+Y+Z+C。公式中:人力資本投資成本K,包括教育的直接成本X(由正規教育和在職培訓教育投資構成);受教育者在讀期間所放棄的工作收入,即教育的間接成本-Y;保持健康所花費成本Z;流動和搜集就業信息的成本C。
以上公式在計算人力資本時都主要涉及教育資本、知識與技術資本、健康資本、遷移與流動資本。其中教育資本是指用于教育的費用,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有學者認為教育資本又可稱為能力資本,② 它是構成人力資本的最基本要素。
知識與技術資本包括舒爾茨公式中的“在職培訓投資”和貝克爾公式中的“教育直接成本”的一部分。它是專業教育、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費用,是人力資本構成的核心要素。
遷移與流動資本,是指用于國內勞動者流動和國際人才流動的費用,其實質是一種資源配置資本。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教育投資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一種生產性投資。”要提高人口質量首先要加大教育投資。教育投資收益率應高于物質投資的收益率,據計量,教育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5%~35%。
可見,教育投資對人力資本的構成起著重要作用。教育投資的直接產品是人才,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著教育投資的收益。盡管人力資本理論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它以計量的方式明確地告訴我們教育投資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全資本”的概念,有其合理性。目前,它也是各國教育系統擬訂教育發展計劃時必須借鑒和考量的理論。
在我國,一般來說,從小學到初中九年制義務教育和研究生階段的教育費用都由國家供給,只有高中和大學本科實行收費制。同時,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一些特定專業、特定群體給予直接或間接的財政扶持。可見,我國人才培養的相當一部分成本還是由國家承擔的。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00年的一項統計,在美國各研究生院學習的理工科學生中大約25%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這些學生絕大部分在其祖國接受了基礎教育并取得了相應學位。這意味著,為他們的基礎教育買單的是其來源國,而不是雇主國。但雇主國卻憑借多方面的相對優勢“坐享其成”。中國無疑是為美國這樣的國家輸送高級人才的主要國家之一。這批人才的高素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來源國享受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國家對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投資大大高于普通勞動力。因此,高素質人才流失于海外,直接導致國家教育投資失去回報。這種損失是造成我國教育投資收益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2.國家國際競爭力問題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所創立的關于國家競爭力的評價指標有八大要素,分別是:國家經濟實力、企業管理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國民素質競爭力、國際化競爭力、政府管理競爭力和金融體系競爭力。每個要素又包括若干指標。據其2001年的調查(該年共有47個國家參評),我國文盲率為第44位,熟練勞動力的已獲得性排名居第44位,大學教育對競爭性經濟的滿足程度居第42位,合格工程師在勞動力市場的已獲得性占第47位。而人才外流居第40位。③ 可以看出,我國在人才資源極其緊缺的情況下,卻存在著嚴重的人才外流現象,直接降低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近年來,盡管我國教育已取得長足進步,并為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從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22%,而參與IMD評選的53個國家的平均水平為54.5%。④ 高等教育是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孵化地,而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兩個硬傷:(1)我國高等教育的落后,難以培養出滿足國家和市場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本就數量不足的高素質人才不斷地外流。這必然導致國內人才入不敷出的難題。再從人才結構上看,人才流失也對中國的人才結構產生了不良影響。
資料來源:美國國務院教育文化局國際教育研究所(IIF)OPENDOORS,2001
由上表可看出,我國外流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管理、工程以及自然科學領域,包括證券、管理、建筑、新材料新能源等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前沿學科。這些學科恰恰是促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近年來,我國在上述領域的人才需求不斷擴大,與人才外流形成極大沖突。
因此,人才外流對我國綜合國力的影響表現在人才數量的銳減和人才結構的落后兩方面。
二 人才流失的教育因素
中國人才能在世界范圍內流動說明了我國教育的進步性。從個人角度上說,這是我國教育越來越重視和尊重個人價值的表現;從宏觀層面看,這是我國教育具備世界競爭力的體現,也是教育制度開放性的展現。但是人才出而不歸也反映了教育的一些缺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會反思。
學校教育系統主要承擔著傳遞主流價值觀的任務。學校教育可作為國家的“發聲器”,但是這個“發聲器”并不能遏制其他聲音。學校以外的非正統教育形式卻往往對學生施加不同于主流價值取向的多元影響。在城市化和國際化過程中,處于弱勢地區難以保持自我的獨立性和自信度,容易產生一面倒向強勢地區的文化傾向,進而漠視自己的祖國和故鄉。這些思想是社會價值觀異化的縮影。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卻能得到傳遞,乃至放大。學校教育系統很難將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整合到與學校一致的軌道上。更危險的是,學校教育系統中也不乏將這種偏激觀念灌輸于學生的教育工作者。高考的“地域熱”就是很好的證明。如今,出國留學又出現低齡化現象,可謂雪上加霜。
我們很難將這種影響歸納為“教育”,因為它潛移默化地割裂了公民同故土家園的感情紐帶。這說明目前的教育在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對故鄉文化的認同感方面存在缺失。
我國政府積極推進留學人員外派工作。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施行公派留學的國家之一,目前每年公派出的留學人員大約2000人。但是留學回歸的人員卻多數得不到應有的待遇。這些待遇包括社會地位、薪酬、工作條件等,也包括子女教育問題。留學歸來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較高層次的社會資源。他們普遍已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較先進的教育理念,包括民主、平等、開放、以學生為主等。而中國現在的教育制度和環境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壓抑性。
首先,我們一面在提倡素質教育,一面仍然要面對應試教育的關卡。“海歸們”也是應試教育的過來人,盡管他們在這一教育體制中成了佼佼者,但是他們仍不能廣泛認同這樣的體制。束縛人性、忽視個性、抹殺創造力仍是中國教育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中國教育的資格認證在國際上缺乏影響力。雖然近年來我國在加入國際教育評價體系上花費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中國高等院校的學歷仍無法在世界上通行無阻。因此,很多海派人士還是寄希望于得到國外優質院校的認可。
最后,海歸人士回國就職創業,必然涉及子女的就讀問題。當地政府是否在政策上給予適當考慮,也成了他們考量是否回國的重要因素。我們能否在教育資源上增加對海外人才回歸的吸引力,這是教育工作者應重點思考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人才流失于海外的現象已十分嚴重。直接導致了我國教育投資的損失,對國家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非常不利。同時,人才外流也有復雜的成因,其中教育的不良影響是教育學者與教育工作者應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世界銀行曾經建議第三世界國家,對打算去國外就業的專業人士收取“出國稅”,以此彌補本國教育投資的損失。但是這一方案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高素質人才能帶來的顯性與隱性價值是難以衡量的。單從教育層面來說,海外高素質人才回國就職能提升我國學術起點、促進國際交流,提高我國國際教育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其價值不可估量。因此,堵與罰都并非是吸引這類人才的良策。從教育層面,我們須反思問題、改進現實,才是一種可取的態度。
注 釋
①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構建知識社會:第三級教育面臨的新挑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③關逸民.洛桑報告2000~2007中國競爭力排名解析[N].中國信息報,2007.6.6
④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N].中國教育報,2009.11.27
參考文獻
[1]陳昌貴、閻月勤.我國留學人員回歸原因與發揮作用狀況的調查報告(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5)
[2]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際競爭力比較課題組. IMD《國際競爭力年鑒2004》最新結果分析[N].中國經濟時報,2004.5.21
[3]汪威毅、萬曉蘭.WTO框架下我國的人才回流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武博.當代中國人才流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