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在闡釋道德激勵概念時,幾乎都不能不講其作用。道德激勵之所以能表現出不同的積極作用,就因為道德激勵本身具有不同的功能。道德激勵的功能和作用在邏輯上應有所區別。道德激勵通過發揮自身的作用及功能不僅可使人們能自動調解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且對于人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道德激勵 功能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23-02
道德激勵,是指激勵主體在一定價值目標引導下,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引發、激活個體的道德需要和動機,激發個體倫理(道德)行為的發生。我們在闡釋道德激勵概念時,幾乎都不能不講其作用。道德激勵之所以能表現出不同的積極作用,就因為道德激勵本身具有不同的功能。道德激勵的功能和作用在邏輯上應有所區別。功能即效能,多指事物所蘊藏著的積極力量,它通常表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種特征或力量傾向。而作用多是指事物產生影響或對事物產生某種影響的活動。與功能不同,作用主要體現在已進行、正在進行或已完成了的具體活動里。作用擴大和豐富著功能的內容。說明這一點,目的是想從更深層次了解道德激勵的意義。
一 道德激勵的功能
1.激發向善動機的功能
道德激勵屬于正面意義的精神鼓勵,它是在揚善抑惡的德行活動中發揮其激勵作用的。因此,道德激勵在激發人們的行為動機時,主要或更多地表現為對積極因素的調動。依照道德心理學所揭示的人類道德行為規律,人的道德行為是由動機推動的,動機是促使人產生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因。一個人行善積極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行善動機的質量如何。譬如,做慈善的人的動機就可能有三種不同質量表現:一種是為社會公益多做貢獻;一種是為了“積德”獲得“善報”;一種是為了沽名釣譽。這三種不同質量的動機在客觀上都可促成道德行為的正常進行,乃至為社會提供一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這三種動機所產生的同一道德行為或道德現象,只有在純粹意義的社會道德生活條件或環境中才是可能的。倘若社會道德生活條件或環境是復雜的、不斷變化的,那么上述可能就會變為不可能。事實上,任何一種道德行為都不可能在純粹意義的社會道德條件或環境中進行,那么,能否始終保持良好的道德行為,就完全取決于行為主體的動機了。現實道德生活中不乏這種情況:一些人由于未能得到善報(有時并不是社會不認可,甚至也僅僅是暫時的,最終還會兌現的)就不再行善或失去行善的積極性;有些人一旦發現自己的善行換來的是惡報(如彭宇案)就灰心喪氣,不愿繼續行善積德。所有這些表明,真正要想始終不變地保持優良的道德行為,就必須在高尚、積極的行為動機支配下方能體現。道德激勵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去執行自己的任務的。它不僅幫助人們分析行為動機的復雜性,以善惡標準審查或檢驗動機的真實質量,而且為人們指明和提出個體行為的道德要求,鼓勵人們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并使其成為穩定的優勢動機或向善動機。
我們可以從大量的社會道德行為中看出,導致道德行為的動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精神系統,不僅個體的多種需要會產生多種動機,而且行為個體在面臨具體的道德選擇時會同時出現幾種動機。多種動機不能同時實現,幾種動機呈現出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局面,這就需對它們進行選擇和取舍。道德激勵的功能在這種“動機沖突”中尤能呈現出積極的調控意義。如果說引起一個道德行為靠“動機”的話,那么保持和鞏固這個道德行為就得靠“強化”。一種行為效果能否在道德上得到承認、受到正確評價,其強化作用往往比一般的認同作用更大。道德激勵的強化效能在正常的道德行為中是極易體現的。因為在正常情況下,符合道德規范的行為使人一目了然,強化僅存在于“及時不及時”、“方法是否得當”的問題。而對于那些不斷遭受挫折的道德行為,則由于存在“該不該強化”的問題,所以有時往往不能被人們所把握。如某科研工作者為了攻克技術難點、搞技術創新、為社會謀福利,但不幸連連受挫。急功近利者這時會認為他的這種行為太浪費、太不值,以致要求其停止攻關。由于受“喜好歌頌成功者”的影響,人們可能會對該工程師的行為緘默不語。然而,道德激勵卻不會隨意貶抑和藐視此行為。因為有些行為本身是有益的,只是由于實現這一行為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困難性,使它在短時間內不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對于這種道德行為,道德激勵要求給予承認、贊美和充分肯定。這種精神激勵雖沒任何“榮譽的正式形式”,但卻極大地鼓舞了行為者克服困難、擺脫挫折的信心,激勵行為主體勇往直前。
2.構建合理倫理秩序的功能
道德激勵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不斷地激發“向善動機”,保持動機的道德意蘊,使行為主體始終都能在高尚、健康的動機支配下履行道德責任。而這個任務的執行與完成,不能不依靠個體自身美好心靈的長久保持。這是因為美好心靈作為一種積極、健康的精神狀態,它在一般物質動機上升到道德動機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連接和維持作用。它是一般動機與道德動機的中介。然而,由于美好心靈畢竟還不具有道德品質的穩定特征與傾向,它時常會以“心血來潮”的方式出現,所以它不得不受到“激勵”。道德激勵通過其有效的方法,幫助行為個體能自覺使自己的美好心靈沿著純粹的道德方向發展。
二 道德激勵的作用
道德激勵是社會道德調控的一種內在機制,它貫穿于整個社會生活之中,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
樹典型、學先進,是一種群眾性的正面道德激勵活動。正面道德激勵即獎賞,是對人們善良美好行為的一種積極肯定的評價。社會倡導的道德原則、核心、規范,都能從先進典型身上找到,從而將道德激勵的宣傳導向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群體中乃至在全社會普遍開展一種對道德行為積極、肯定的評價活動,其影響力是巨大的。它可使成千上萬的人爭先效法那些先進典型的道德行為。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集中體現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對個體道德行為的期望與要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社會成員道德行為的要求與期望,具有一種道德理想的典型特征。”這種道德理想正是在大范圍、大規模的道德激勵活動中展現在全社會面前,是一種全社會的群眾性對優良道德品質、道德行為加以積極、肯定與宣傳的評價活動。
2.維護社會穩定
道德激勵對于社會穩定的作用,集中體現在保證社會良性運行的功能發揮上。社會作為一個結構和功能極其復雜的巨大復合系統,它的穩定與否,取決于它是否處于良性運行狀態。而良性運行狀態的基本要求是社會系統的各種構成要素或分支系統處于一種協調、耦合、有序的狀態,簡言之,社會良性運行的基本要求是要達到社會協調。道德激勵對社會穩定的作用,正是體現在有助于社會的協調、對于不道德行為加以貶斥、對道德行為進行褒獎,使得社會關系更加有序、和諧,從而達到社會穩定。
“道德激勵通過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的方式,激發人們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促使其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與道德習慣,堅定地追求和選擇善的行為。善作為一種價值,包含著人們對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推動人們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自我升華以及自我肯定和全面發展的精神力量,具有滿足人們高層次精神需要的特殊意義。”另外,道德激勵通過發揮自身作用不僅可使人們能自動調解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且對于人們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海明.論道德榜樣[J].貴州社會科學,2007(3)
[2]杜振吉.道德的起源與人的需要[J].理論學刊,2003(5):29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