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分析了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從學校和畢業生兩個方面提出了應對策略。文章也對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一些不當的心態進行了分析,對畢業生如何進行心態調整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民辦高校 畢業生就業 策略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40-01
從我國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來看,隨著高等教育的廣泛普及,畢業生的就業模式已經由過去的統包分配轉變為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雙向選擇和畢業生的自主擇業。2013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的數量達到了750余萬人,再加上以往未實現就業的畢業生和辭職后重新就業的人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就顯得非常嚴峻。針對民辦高校畢業生求職道路上出現的重重困擾,本文就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原因以及策略進行了分析。
一 影響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原因
第一,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提升了民辦高校畢業生準入門檻。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很多用人單位的需求模式也發生了變化。有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行為是建立在“職位分析下的任職資格模型”基礎上的,他們會在勞動力市場上采用一系列價格機制來選用合適的人才。這種情況下,剛剛走出校門且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畢業生將面臨著不小壓力。
第二,社會上很多用人單位對民辦高校都存有比較刻板的印象,使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在多數用人單位看來,民辦高校的發展時間較短且師資力量和科研水平都比公辦院校弱,所以民辦高校的畢業生一定不如普通院校的畢業生優秀。這就導致了在招聘錄取的過程中,民辦高校的畢業生明顯處于弱勢。
第三,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心態不穩定,容易產生一些不當的心理,在求職過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錯過了很多就業機會。(1)自卑心理。民辦高校學生的生源從學習層面來講相對其他普通高校較差,很多企業對此存在顧慮,即便在面對有用人需求的企業招聘時,畢業生在經過面試之后也很難實現“一步到位”的就業。在經歷了多次就業碰壁之后,學生往往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喪失就業信心,因此就出現了很多有自卑心理的學生,不敢展示自我,也不敢參與就業競爭,更加不敢毛遂自薦,這樣一來便導致了很多就業機會的喪失。(2)自負心理。有些畢業生對自己的期望過高,盲目地追求好待遇、高收入。對自身的條件和實際擁有的能力則不怎么去考慮,這樣一來便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一旦學生心目中產生了這樣心理,他們在選擇就業時就很容易與實際相脫離,最終導致錯失不少很好的就業機會。(3)功利心理。在擇業時有很多同學把物質方面的利益和功效看得過重。高校畢業生經常會對未來職業的要求太過于理想化,他們渴望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地域環境、豐厚的經濟收入,力爭能到一些三資企業、機關企業和大集團以及沿海地區發展。一些小城市及偏遠地區沒有列在考慮的范圍之內,結果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狀況,最終后悔莫及。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自身把就業的范圍縮小了。
二 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策略分析
第一,民辦高校的對策。(1)強化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功能。民辦高校要做好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就要首先強化其就業指導的功能,即不但要加強對畢業生的價值觀和擇業觀的指導,還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政策和就業技巧的指導及就業心理的調適,本著“指導為先,服務至上”的原則幫助畢業生順利就業。指導工作到位了,學生觀念轉變了,就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就業就能落到實處。(2)為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
第二,從學生自身的發展要求來改善就業狀況。(1)畢業生在就業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好心態。雖然就業競爭壓力很大,但擺在每個高校畢業生面前的選擇還有很多,畢業生在面對就業選擇時首先要考慮的是這項工作是否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有利,這就要求畢業生要全面分析當前就業形勢,把握住主要的矛盾,從而確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項。(2)對畢業生的要求就是要坦然面對就業時遇到的挫折,盡量減少自己情緒波動,并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職應聘過程中,他們時常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面對這些就業時的困難和挫折,建議他們要以一顆積極的心去面對,并且用坦然和冷靜的態度對待它們,客觀地對自己就業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做好調整并能養成自我調整心態的習慣。在碰到困難時做到不悲觀、不失望,遭遇挫折時做到不自亂方寸,積極主動地去化解和轉化自己的不良情緒,坦然地接受自己能夠獲得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張勇.民辦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心理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6)
[2]高佳佳.試論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表現與調適[J].科技信息,2009(20)
[3]劉靜.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調適[J].科技信息,2010(26)
[4]呂建秀、戴美琳.獨立學院學生人格心理特點及其教育對策芻議[J].科技信息,2009(6)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