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人文素養是教師塑造自身形象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教育引導學生的必勝法寶。教師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在自己的日常教學過程中貫徹人文精神,培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才能實現教書育人的夢想,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關鍵詞】人文素養 人文精神 教師形象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8-0067-02
案例一:端午節到了,幾位教師閑聊,有人說道:“中國古今這么多名人,端午節怎么只紀念一位呢?”其中一位教師說:“端午節是紀念名人的嗎?紀念哪一位呢?”弄得其他幾位教師面面相覷。
案例二:某中學為地震災區捐款,在捐贈動員會上,學校領導讀倡議書,將“悲慟(tòng)”讀為“悲慟(yòu)”,師生們掩嘴而笑。
案例三:課堂上,一位老師點名讓一名學生回答問題,學生低頭不語,老師幾經啟發后,學生仍不語,老師氣急敗壞:“我的天啊,怎么啟而不發啊?讓你回答問題真難!”
筆者不禁感嘆在“教育為強國之本”的指導思想下的教師,人文素養缺失,豈不讓人們心急如焚?
如今很多學校,從大學到初中,從小學到幼兒園,老師普遍缺乏人文知識的滋養,最明顯的是語文老師不博覽群書,而只看參考書和標準答案,至于眾多的唐詩宋詞、古今中外名著,他們許多人壓根就沒有讀過,更不要說理科老師的人文素養了,當下的教育現狀,他們似乎只要能培養出高分學生就行了,根本不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和品格的培養。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重要職責之一是育人。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助于教師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體健康;有助于教師自覺關懷他人、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自然,逐步養成健全的人格、提升高尚的精神境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關愛學生,使所有學生能健康成長并具有完善的人格。
一 教師人文素養缺失的危害
1.教學功利化,導致學生學習功利化
國人總是不自覺地將中國教育與美國教育對比,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教育出的孩子個個是考神,在很多國際大型的筆試中,會以絕對優勢勝出,卻會因無法應對簡單的生活問題而惶恐;美國教育出的孩子,考試沒有高分,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卻可以游刃有余。中國學生計算力最強,創造力最差。計算力和創造力,哪個更重要不言而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所以創造條件,使每個人獲得盡可能大的發展,盡可能釋放每個人的潛能,這才是教育所應努力奮斗的方向。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成績單,不是一堆堆分數,不是名牌高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充滿智慧與靈性,能在未來社會中立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的底蘊中。對于人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對人類的熱愛、博大的同情心、平等的意識、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等人文素養的培養,要比數理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2.教師人文素養缺失,導致學生喪失自尊、產生自卑、缺乏創新意識
教師人文素養的缺失,體現為個人語言的粗魯、刻薄、惡毒。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達信息的主要形式,教師語言上的打擊,導致學生產生自卑,缺乏自信心,總認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從此一蹶不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上文案例三中的教師,就是如此。
教師人文素養的缺失,體現為面對學生行為舉止失控,體罰學生。教師職業道德要求我們既要教書更要育人。教師育人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學生樹立良好榜樣。個別教師在糾正學生錯誤行為時經常不顧自己的教師形象,更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將會對學生產生多大的傷害,對屢犯錯誤的同學施行體罰;有的教師面對學生上課走神、問題回答錯誤、沒寫作業、遲到等問題時,不是用具有教導意義的語言對其進行教育,而是劈頭蓋臉地呵斥。在長時間的“磨煉”下,這些學生的自尊心還會有多少呢?
教師人文素養的缺失,體現為缺少人文關懷,在學生面前大講“師道尊嚴”。我們往往聽到低年級學生的家長說:“家長說的話娃娃不聽啊,還是老師說的話管用。”這是家長對教師的教育的認同,但是我們應仔細思考,教師的話“管用”,是教師的品行人格讓學生認同佩服而自覺接受教師的“教化”呢,還是教師用自己的“權威”讓學生不得不聽?教師是否真正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抑或只是“領導者”,在課堂上“發圣旨”?教師的“師道尊嚴”權威不可侵犯,將課堂變得一種聲音,一個模式,將學生的思維禁錮起來,不理會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生的思維被束縛了,激情被消磨了,創新沒有了,人也顯得呆滯了。
二 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的對策
1.教師應不斷充實自己的人文知識
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教育技能、創新意識,而且要有真誠的事業心,要有較高的文化涵養和人格魅力。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學習,讓自己成為“萬金油”、“百科全書”,使自己在教學中能依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品德修養、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和教育技巧來贏得學生的認同和模仿,使學生主動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人文知識的學習、人文素養的自我提升的方法,自古至今皆然,就是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經典名著、文學、歷史、哲學、美學,讀書使人明智,尤其是讀好書。教師愛好讀書自然有助于攝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養料,有利于創新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智慧;另一方面,教師的讀書品格可以感染、熏陶學生的閱讀品格。
2.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第一,教師要有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學生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尊嚴,全靠廣大教師的辛勤工作。
第二,教師要尊重學生,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個性、習慣,他們有權利規劃自我。在教育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得到公正、公平的對待,讓各弱勢群體得到同等關懷和幫助是對教師本身素質的考驗。對于不同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樣貌、不同智力的學生,教師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教師要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用他們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便會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處理問題時就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生一起去感受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沮喪的心情,一起去體驗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挫折,就會包容學生的過失,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改正錯誤,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第三,學習優秀教師們的教學經驗。通過聽評課和交流研討,學習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開拓創新,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將新理念貫徹在教育教學中。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學習優秀教師們的教學經驗,學習如何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開拓創新,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
第四,教師要自覺關注自身的命運與價值,思考人生的意義。教師的職業性質決定了教師要摒棄片面追求物質而輕視人文的膚淺的功利主義,逐漸培養對人文學科的興趣,不斷地學習、積累人文知識,涵養人文底蘊和精神素質,把自己的體會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檢驗、豐富自己的認識,提高自身修養。教師要用自身的人文素養影響、塑造學生的人格。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成就了教育。
第五,教師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又是做出新計劃和行動的依據。教師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養、敬業精神和職業習慣,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師的規范和標準,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
良好的人文素養是教師塑造自身形象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教育引導學生的制勝法寶。教師只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在自己的日常教學過程中貫徹人文精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龐遠燕〕